【编者按】 本文是端传媒“中国烟瘾”系列报导的续篇。
过去二十年,全球烟草使用率下降了11%。在中国,这个数字仅下降了1%。占据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却消费了全球近一半的卷烟——每年超过 2.4 万亿支。吸烟流行,带来严峻的公共健康后果,与吸烟有关的死亡人口将激增,更影响著中国7亿非吸烟者。
上世纪60年代,当吸烟与肺癌的联系被明确之后,美国的烟草行业推出了“低焦油”卷烟品牌来吸引消费者。但流行病学专家的研究证明,“低焦”的危害与其他卷烟无异,“低焦油”的营销策略也被控烟组织称作“这个时代最致命的消费者欺诈之一”。
但在中国,低焦油却持续为中国烟草获得巨大商业。
本报导是端传媒与调查全球健康威胁的非营利媒体The Examination、以及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Lancet)合作完成。
被称为“烟草院士”的谢剑平是中国控烟运动历史上备受批评的人物。
13年前,时任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副院长的谢剑平,凭借卷烟“降焦减害”的研究入选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入选院士是中国学者最高的荣誉。在此之前,烟草业的“减害”研究早已被证明是一种出于营销目的的伪科学,而从事这类研究的烟草行业研究者入选院士,引发了学术界和社会大众质疑。
当时,中国的控烟组织和公共卫生专家发起了一次空前的社会动员。近一百位院士联名致信中国工程院主席团,请求复议重审谢剑平的院士资格。工程院的答复称,依据章程,工程院不会主动撤销谢剑平的院士资格,并在对谢剑平做劝退工作,但谢不接受。
烟草业的研究从来不缺钱,但这个行业中的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躲在幕后,像谢剑平这样为烟草业推到台前的领军人物,受到了公众的注视。从这个意义上讲,谢剑平不仅仅是一名烟草研究者,更是一名中国烟草行业利益的代言人。从他的履历就能发现,他的研究和烟草业的策略同频共振。
实际上,谢剑平的老师朱尊权才是烟草业的第一位院士。1997年,朱尊权当选我国第一位烟草研究领域院士之时,《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还只是一个提议。而谢剑平入选院士时,公约在中国生效刚满5年,国内的控烟运动正是最激烈的时刻。谢剑平入选院士经过4年3次提名,前两次都失败了。终于,在2011年,他赶在朱尊权2012年过世的“前夜”,获得了院士头衔,为烟草业留住关键的一席。
控烟界的动员最终没能改变谢入选院士的决定,但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烟草科技的伦理正当性。自此之后,中国最高水平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也再未颁发给烟草领域的研究,新增院士评选也不再考虑烟草业的提名推荐。而在这之前,烟草业的研究曾经在十年内7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谢剑平今年已经65岁,已是一头白发,从1985年开始,他在近40年里所做的绝大多数研究,都在为中烟出谋划策。在2021年卸任郑州烟草研究院的院长职务后,谢剑平依然活跃在中国的各种烟草研究项目中。他现在的主要身份是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下简称中烟)首席科学家,院士的身份让他以及他所代言的烟草业在学术界渗透了更多的影响力。2020年以来,他代表中烟与中国诸多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合作组建了研究团队,研究领域从烟草转向了更宽广的食品以及生物科技,但背后烟草的利益却明如观火。
2022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在收编了电子烟的监管权之后,以保护青少年的名义,明令禁止了除烟草味之外的调味电子烟销售,但却同时投入了资金开发卷烟的各种风味。谢剑平便是这些研发项目的带头人。
“烟草院士”事件过去多年,谢剑平得到的来自烟草业的支持并没有减少,“降焦减害”依然是中烟的一项重要策略。谢本人从这些研究中获利多少,封闭的烟草业并未披露,但可以确定的是,谢的研究都被运用到多个卷烟品牌的商业化,并扭转了90年代末中国烟草产量下降的趋势。
这么多年来,中国对于烟草科技伦理问题的反思并不来自行业内部。2012年关于“烟草院士”的讨论之后,公共卫生与医学界、社会层面的这种反思也消失了。当年的院士站出来反对谢剑平,而现在,一些院士与他开展合作。2020年4月,谢剑平受邀加入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系。
美国历史学者Sarah Milov在她的《卷烟:一部政治史》书中写道:“卷烟的历史就是复杂的政府机制的历史。其权力杠杆在有组织的企业、农民和活动家们身上各不相同。”中国的情况更是如此,中国的烟草总公司同时是中央政府的一个副部级机关。
而谢剑平的故事只是中国烟草业政治纠缠里的一环。
被质疑的“低焦油”一直以来,谢剑平的名字是和低焦油以及中烟的“降焦减害”策略联系在一起的。但这并不是中国的发明,而是从西方国家学来的。
1964年,美国卫生总监发布了一份报告,明确将吸烟与肺癌联系起来。作为应对,菲利普·莫里斯公司、R.J.雷诺等美国烟草公司推出了如卡尔顿、温斯顿轻型和美瑞特等“低焦油”卷烟品牌,将“低焦油”卷烟宣传是比普通烟更安全的替代品,以此来吸引消费者,阻止他们去寻求完全戒烟。
焦油是一种粘稠的棕黄色物质,吸烟者的肺部会吸收其中的有毒颗粒。当时的人们以为,抽低焦油卷烟,可以减少危害。然而,科学研究表明,“低焦油”卷烟的吸烟者患上肺癌和其他致命疾病的概率与其他卷烟无异。“低焦油”的营销策略也被控烟组织称作“这个时代最致命的消费者欺诈之一”。
低焦油卷烟尝尝被宣传为先进科技,但实际上背后的工程并不艰深。
最常用的技术之一是在滤嘴上打小孔,让更多烟雾在被吸入前逸出。烟草业的研究者用专门的吸烟机器来测量最终通过过滤嘴的焦油含量;但机器吞云吐雾与人的吸烟行为不一样,这种测试方法低估了人的吸烟行为:吸烟者可能会用手指盖住这些小孔。更关键的是,人为了获得生理上所需要的尼古丁,往往会深吸烟雾,并通过吸更多支卷烟来过“瘾”。因此,这种测试在研究方法上也是站不住脚的。万宝路卷烟生产商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吸烟者实际的焦油和尼古丁摄入量比吸烟机器检测的数据高出3倍。
烟草业采用的这种捕集卷烟烟气有害成分的研究方法是近六十年前开发的,在美国称为剑桥过滤法或FTC法,其他国家称为ISO方法。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曾于1966年发布指南,允许根据FTC测试法做出关于焦油和尼古丁含量声明,但2008年,FTC已经撤销了1966年的指南。
但中烟至今依然在使用这种剑桥滤片法来测量卷烟焦油含量,并标注在烟包上。根据中烟山东公司的一份技术专利,卷烟燃烧时产生的烟气主要由气相物质和粒相物质两部分组成的,通过剑桥滤片(一种玻璃纤维滤片),烟草研究者将气相物质滤除,截留下粒相物质,粒相物质中含有水分、烟碱和焦油。总粒相物扣除水分和烟碱之后,就可以测得焦油含量。
中国疾控中心网站发布的文章强调,谢剑平等的“降焦减害”成果没有经过人群试验,没有得到可靠的科学依据。而各国的流行病学专家在人群当中的观察研究已经证明,低焦油卷烟的危害没有减少。
1999年9月,美国司法部以政府名义指控美国的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等烟草业巨头故意设计“低焦油”、“淡味”卷烟上欺骗公众。生产骆驼牌卷烟的美国雷诺烟草(R.J. Reynolds Tobacco Company)是被起诉的公司之一。
就在雷诺正试图为自己辩护之时,中烟却在寻求与雷诺开展合作。根据这场诉讼中公开的文件,1999年,国家烟草局官员科技教育司官员任民在写给雷诺中国代表的信中写道,“我对我们未来在开发低焦油混合卷烟方面的合作非常乐观”。
在雷诺与中国烟草签署合作协议后,它向新合作伙伴提供了关于焦油和尼古丁的测试方法和标准的详细信息。
“中国的烟草工业全盘继承了国外对卷烟焦油和尼古丁含量的机械抽吸测量法,然而这一测量方式现在已被公共卫生学者公认为具有极大误导性和欺骗性。”坦福大学人类学家马修·科尔曼(Matthew Kohrman)及其同事在《有毒的熊猫——批判性历史视野下的中国卷烟业》中写道。
中国烟草的“逆袭”1998年,10mg/支中南海牌卷烟在国家烟草专卖局技术创新大会评上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被称为“中国第一支最低焦油含量产品”。
实际上,在2000年左右,中烟处于恐惧当中,开始担心自己所处的危险境地:一方面,自90年代后期,中国整体的卷烟销量已经出现下滑的趋势;另一方面,2000年左右正是中国考虑加入两项国际公约的风口浪尖。一项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另一项则是世界卫生组织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国家烟草专卖局担心,加入上述协议会从根本上损害本国的烟草工业,将其暴露在与外国烟草巨头的激烈竞争中,同时也要面对系统性的公共卫生批评。”科尔曼在书中写道。
90年代末,中国的卷烟消费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低焦油”让中烟看到了机遇。
从2000年代初开始,各国政府开始禁止低焦油欺骗性的营销;但在同一时间,中国烟草则逆流而上,投入大量资金开展低焦油卷烟研发,并把“降焦减害”视为一项重要战略。
2004年1月,《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了一项关于低焦油卷烟健康风险的关键研究。在6年时间里,研究团队跟踪观察了美国94万名年龄在30~36岁之间的吸烟者(36万名男性和58万名女性),根据吸烟者卷烟焦油含量不同,分为极低焦油(每支7毫克)、低焦油(8~14毫克)和中等焦油(15~21毫克)三组,6年后,发现三组吸烟人群死于肺癌的风险没有差别。同一年6月,美国10个州的司法部门开始审查宣传“较安全卷烟”的烟草制品,要求卷烟制造商提供科学证据。
而在这之前一年,谢剑平凭借烟草局报送的《提高白肋烟质量及其在低焦油卷烟中的应用研究》获得了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而中烟也在2003年《中国卷烟科技发展纲要》中明确了“中式卷烟”的“减害、降焦、高香气”的发展方向。
2004年,谢剑平的老师、同时也是中烟第一位院士朱尊权又提出“降焦只是手段,而减害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他建议,今后烟草科研方针改“降焦减害”为“减害降焦”。这个建议得到中烟认可。此后,中国烟草行业的降焦工程逐步为“减害降焦”这个名词取代,成为了卷烟发展的主基调。这个提议导致的结果,中国出现了更多形式的减害卷烟,包括低自由基、低测流烟、添加中草药的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