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如何反彈回升》是一本與美國民主衰退正面對決的鉅著。針對美國政治與社會所面對的內外危機,本書試圖解釋其根源與解決之道:如同十九世紀來到美國的年輕法國仕紳托克維爾,發現活躍的結社是民主政治的基礎,作者認為公民社會的發展與衰退,是帶動美國興衰的根源與潛在的動力。
過去乃是序幕
一八三○年代初,一位名叫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的法國貴族在政府的要求下前往美國,任務是對美國監獄制度獲得更多瞭解。當時美國是新興的民主國家,建國才不到半個世紀,因此許多國家都將美國視為一項大膽的實驗。透過憲法及參與式政府來確保自由與平等的做法是否能夠成功,仍是尚無定論的問題。
托克維爾在這個新成立的國家四處遊歷,寫下詳細的筆記,滿滿都是只有從外人的觀點才能夠提出的觀察與洞見。他思索了美國公共生活的幾乎每個面向、與無數的美國公民談過話、觀察日常互動,也檢視了構成這個新國家的各種社群與制度。最重要的是,他注意到當初那些粗獷的拓荒者奮力爭取個人自由之後,現在他們的後代也堅決捍衛個人自由。不過,他也觀察到眾人會因為共同目標而團結合作,無論在公領域或私領域都是如此,而且他還發現各式各樣的社團對於無限制的個人主義形成了一種節制。托克維爾深深明白個人主義的危險(「個人主義」是他創造出來的詞語),因而在美國目睹的情景令他深受激勵:美國的公民極力保護自己的獨立,但藉著廣泛而且深入的結社,他們得以克服自私的欲望、集體參與解決問題,並且合作建立一個充滿活力、相較於當時的歐洲也平等得令人吃驚的社會。而他們做到這一切的方法,就是追求他所謂的「受到正確理解的自利」。
無可否認,托克維爾看到的美國乃是建立在屠殺美洲原住民、奴役非裔美國人,以及剝奪女性投票權的基礎上,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奴隸制度的弊端;但我們這個國家對於民主的實踐雖然遠非完美,托克維爾卻在其中看到了一種求取平衡的嘗試,包括在自由與平等這兩種理想之間的平衡,還有在尊重個人與顧全社群這兩者之間的平衡。他看到獨立的個人一起合作捍衛共同的自由、追求共享的繁榮,並且支持公有事業以及為那些公有事業提供保護的文化規範。美國的民主雖然仍有盲點,也有危險潛伏在它的若干缺陷與特點當中,但托克維爾認為美國的民主發展得欣欣向榮。
托克維爾要是在美國經歷了更多歲月之後再次來到這裡,可能會得到什麼樣的發現?美國是不是能夠達到個人自由與共同利益之間的平衡?機會平等是不是能夠獲得實現,並且確實造成所有人的共同繁榮?此外,眾人共有的文化價值觀、對於民主制度的尊重,以及活躍的結社生活,是否真的能夠抗拒暴政?且讓我們來看看美國在這些方面的世紀末資產負債表。
在包羅廣泛的繁榮問題這方面,美國的發展可說是達到了不能再好的程度。通訊、運輸與生活水準的大幅進展,為幾乎所有的美國人民帶來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愈來愈多的教育機會大幅促進了社會與經濟方面的公平競爭。各式各樣可供大眾消費的平價商品,以及創新的娛樂形式(而且全都愈來愈易於獲取),也改善了幾乎所有人的日常生活。整體而言,美國人享有的教育機會、富足生活以及個人自由,都達到了先前世代只能夠夢想的程度。這種現象也許會促使觀察者對於這個美國描繪出一幅美好的圖像:教育、科技創新與長久持續的經濟成長,促成了廣泛的進步與繁榮。
然而,這樣的繁榮畢竟有其代價。由科技進展所催生的產業雖使巨型公司得以賺取空前利潤,但這些財富向下滲流的部分卻是少之又少。貧窮人口的實際生活也許比前人有所改善,但經濟成長的效益卻高度集中於金字塔的頂端。極端富裕和極端貧窮的現象隨處可見。
根深柢固的菁英階級與無法掙脫的下層階級之間的階級區隔,對於努力想要往上爬的人口而言,經常是在生理層面、社會層面與心理層面上的嚴重阻礙。年輕人與新進移民滿懷希望投入勞動市場,認定自己可以藉著毅力與努力實現美國夢,結果卻經常不免幻滅,發現自己的競爭劣勢如此之大,而且要跳過鴻溝加入另外那一半人口的行列又是如此困難。美國人的理想主義因此愈來愈轉為憤懣不滿,認為自己面對的是受到操控的體制。
不過,與過往的分歧不只是表現在日益高升的不平等現象以及因此造成的悲觀,也可見於愈來愈深刻形塑了這個國家的制度當中。幾乎在每個產業部門當中,企業集團都取代了地方經濟與工藝經濟,包括農業部門也是如此。美國吃苦耐勞的個人在喪失認同、自主性與掌控力的情況下苦苦掙扎,被吸收進入過度整合的企業機器當中,成為沒有面貌的勞工,被迫湊集微薄的薪水勉強維持生計。獨占企業透過併購而獲取大量利潤,並且得到無與倫比的經濟影響力。由於企業擁有極大的力量,勞工的籌碼因此縮減,而資本家也把市場力量以及對股東負責當成壓低薪資的藉口。企業不斷在國內外找尋更加弱勢的人口,以便用更低的薪資僱用所需的人力。
美國社會底層的生活在不少重要面向都獲得了大幅改善,有些評論家因此抱持樂觀態度,認為狀況只會愈來愈好。不過,這些改善主要乃是長時間從事缺乏保障的低薪工作所獲得的結果。奴隸制度確實受到了廢止,但結構性不平等的嚴酷現實卻導致許多有色人種身陷跨世代的貧窮當中,而且美國黑人的處境在某些方面其實愈趨惡化。此外,在這個明顯偏好男性工作人口的社會裡,女性仍然難以獲得平等的參與。中產階級的經濟福祉逐漸萎縮,飆升的私人債務則經常是所得難以提升的重要原因。
企業的經濟實力已然轉變為政治實力。企業的蓬勃發展雖是得益於公共體制的結果,但隨著利潤增長,這些企業也以愈來愈有創意的方式規避自己對公共體制應負的財務與道德責任。商業巨擘藉著收買政治人物與政黨,成功阻擋了對企業施加規範的薄弱嘗試。政治人物向富有的捐款者收取鉅款,用於贏得選舉,從而在財富與權力之間造就了一種危險的相互關係。利益團體也從不停歇地施壓政治人物,一方面要求他們支持企業追求的目標,另一方面又矛盾地要求他們不要干預自由市場。因此,日趨互賴的經濟當中有巨大的區塊大致上並沒有受到規範,於是整套體系也就偶爾不免失控。不過,極富者還是不受影響,儘管他們莽撞的行為經常促成經濟崩盤。
規範不足又更加促使美國龐大的天然資源遭到不負責任的使用。美國的國內生產毛額雖然迅速飆升,但野生動植物消失的速率令人憂心,燃料來源與各種原物料受到恣意開發,汙染也對生命造成威脅。美國雖有許多土地劃定為公有地,但那些公有地的命運卻受到激烈辯論,原因是企業在利益的驅使下一再施壓政府,要求開放保護區從事採礦、放牧,以及開採燃料,主張永不饜足的經濟需要自然資源的餵養。原住民族雖然居住在那些土地並且將那些土地奉為神聖,但他們的權利與文化卻遭到商業利益排擠。此外,受到汙染的產品,包括食物在內,也還是照常出售,絲毫不顧慮消費者的健康或安全。當前這個時代的企業心態,似乎是只顧經濟利益,不管會造成什麼後果。
當今的書報雜誌,充斥著社會領袖在私人生活與職業生活中的醜聞,只見記者忙著揭露走火入魔的美國當中的腐敗核心。政治人物經常遭到踢爆貪腐行為:他們以權力和恩惠進行交易,並以愈來愈有創意的方式善用自己的地位。性醜聞在菁英階層也相當常見,甚至連知名宗教領袖也不得倖免。犯罪與道德腐敗是大眾娛樂裡到處可見的主題,凸顯了金字塔頂端的放縱與底端的貧乏這兩者之間的對比。
美國許多最富有的人士都會試著藉由履行公民義務以掩飾自己的惡行,從而向各種慈善事業捐贈大筆金錢。這些善款打造了建築物、成立了機構、支撐了文化基礎建設,但交換條件通常是讓捐贈者的名字得以永垂不朽地標示於某個立面。產業領袖經常因為出身寒微但發揮了創業家的「真實毅力」而備受崇拜,並且因此成為社會與文化偶像,儘管他們的行為不盡合乎道德。這種現象對一般美國大眾所傳達的訊息似乎是,任何人只要願意不擇手段,都可以鹹魚翻身,脫貧致富。
目前廣受美國社會矚目的許多企業泰斗,確實都遵行一種個人主義的意識形態,幾乎毫不掩飾內心的自私以及自認高人一等的姿態。把自力更生奉為至高價值的人生哲學普遍可見,追求不受限制的自利也被視為一種值得讚揚的道德標準。認為人在每個關頭上都應該採取對自己最好的做法,而且只有願意奉行這種準則的人才有資格在經濟當中獲得勝利:這樣的想法已經轉譯成一套細膩但深富影響力的文化敘事,主張市場的公平性無懈可擊,窮人則是咎有應得。重分配方案經常被批評為浪費,並且是對資源不負責任的使用方式。不過,奢華浮誇的派對、全球旅行以及富麗堂皇的豪宅這類炫富的表現,卻是菁英階級的社交貨幣。而撐起這一切的,則是一群日益成長的下層階級,成員以外來移工為大宗。
完整ep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