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裡夢境知多少:為你揭開意想不到的夢境之謎

夢裡心事知多少

夢與心理有什麼關係

人的心理活動是神經系統高級部位──腦的功能。而夢則是心理活動的一個層面,並且人白天的一切心理活動都會影響到夜晚夢中的心理活動。因此,夢也是心理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人的心理活動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大腦生理活動,它最基本的特徵之一,就是能夠反映人的情緒。情緒是人類最基本的對外界反映的特徵之一,它是人類大腦神經生理反應與「意識」整合時產生的。當外界的反應衝動從神經系統帶回向大腦皮質擴展時,心理過程便滲入了情緒色彩。

人白天心理活動中的情緒,在夜晚的夢中也同樣反映出來,正如人們常說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的內容千奇百怪,夢中人義憤填膺,或焦慮不安,或沉浸在幸福甜蜜之中。經過不少科學家長期的研究,一般認為,夢是有一定精神基礎和物質基礎的。它是人類精神活動的一種方式,是現實生活中內容的折射與反光。

人的心理活動都在夢境中表現出來,只不過這種心理上表現有點經過變形而展現於人的夢中。研究表明,情緒與夢境有關。例如喜者多夢歡樂愉快;怒者多夢焦躁不安、憂者多夢心緒不寧;悲者多夢悽楚哀怨;驚者多夢驚心動魄、惶恐膽怯;信鬼神者,多夢妖魔鬼怪;夢境雜亂混沌者,心中多不安與擔憂。還有一些夢與個人願望、思想活動有關,這些思維的痕跡已深深地印在腦海裡,睡眠時又重新反映出來。

夢可以起到「安全閥」的作用,也就是說,如果在睡眠中,人類身體衝動得到發洩,醒後就會約束自己的言行,能更好地適應現實的困難和處境,如果不讓某人在睡眠中做夢,這個人就會在白天表現出異常言行,甚至產生犯罪危害社會的表現和行為。

夢,實際上是自己演給自己看的戲劇,就像一個人在自己觀看電視一樣,他總會去找那個自己最喜歡的看,他看的內容多多少少可能與這個觀看者有些類似或是他嚮往的地方,這正是你心理上或心靈中發生反映的結果。一個人可能在自己的夢裡找到自己,夢雖然是假的,卻不會欺騙你。

人在做夢的時候,大腦皮質是在極低水準下工作的,對事情的分析有時是錯誤的,記憶中也可能充滿著缺陷或殘缺不全。所以夢中的自我同現實中的自我有時看起來是分割的,沒有連續性。但作為同一個大腦,有的心理學家認為,夢中的自我仍然在關心著白天的事情,不過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來看待這個問題而已。人在夢中,是以一種奇特而複雜的生活回憶著他的過去和預演著未來。

所謂發現現在的自己,在心理學上稱為自我,也就是意識當中的自己,我們稱為「清醒我」。當然,現今心理中的是自我,但是,在心理學上,我們所要探測的心靈,比現在這層自我更加深刻。

由於潛意識被壓抑在內心深處,被封閉起來,所以平常人們無法發現它。它存在的證據是,當壓抑的力量薄弱時,這個無意識的心靈就會來到有意識的世界。人在睡覺時,自我壓抑力量較弱,無意識的心靈便容易浮上意識層面。這正是表現在夢裡,所以夢是平常自己壓抑著的另一面。

夢是一種奇妙的心理現象,雖然身體處於睡眠的狀態,但腦海裡,卻如同清醒般地拼命思考著。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在夢境裡卻都有可能實現。雖然是做夢者本身自導自演,觀眾也僅限於本人,但每一次卻仍有新的劇情發展。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幾乎所有人在起床後不久,就無法完全記得做夢的內容。因此,做夢是否為我們心靈的自身心理生理上的需要,就成為科學家們的研究焦點。

另外,研究人員也嘗試別的實驗,就是把睡到一半的實驗者突然叫醒,唯一區別的是,這一次是在他尚未產生夢境便打斷其睡眠。同樣觀察他們在白天的行為,則沒有發現較異常的變化。

眾所周知,夢是「看」的東西。在清醒時的感情可由言語、動作行為來表現,但在夢中有情感表現,就只能「看」。它常是由欲望、恐懼、愛情、嫉妒、矛盾等因素糾結的部分組成。

人在清醒的時候,常能以較冷靜、理性、明確的態度處理自己的感情、壓抑自己的行為。但在夢境裡,那種抑制力在降低,因而會做出平時不敢想像的行為。因此,夢扮演著將自己心底真實的情感,轉化成為一個視覺影像,再傳達出來的角色。由於夢境裡全然是視覺化的影像,因此,我們則可能透過心理分析著手,來發現「睡夢我」心靈底部的真實意義。

夢的補償與心理平衡作用

在對夢的研究過程中,人們發現夢具有心理平衡作用。人們平時被壓抑的個性會在夢中得到釋放,現實中無法實現的願望也能在夢中得到滿足,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人們的心理壓力。也就是說,夢的心理意義在於補償,透過夢,潛意識可以指出或補充意識活動的不足,使精神活動更加完善,也更加充實,從而使整個心理功能趨於穩定。

心理學家榮格也肯定了夢的心理補償作用,這是一種內在的自我平衡調節系統。比如,很多心理醫生在臨床實踐中會發現:幸福的人常做悲傷的夢,閒適的人常做緊張的夢,抑鬱的人常做快樂的夢,滿足的人常做失落的夢。榮格認為,夢的作用是補償,如果一個人的個性發展不平衡,當他過分地發展自己的一個方面,而壓抑自己的另外一些方面時,夢就會提醒他注意這些被壓抑的方面,完善、充實人們的精神世界。這樣的夢將會有利於人們的身心健康,能使心理及行為更為趨於和諧。

例如,當一個人過分強調自己的強,不表達自己的弱,即他只表現自己的強悍、勇敢的氣質,而不承認自己也有溫情,甚至軟弱的一面時,他也許就會夢見自己置身於某種令人手足無措、異常驚恐的場景裡,這種夢境就是對他的個性的平衡。

夢對人腦的調節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舒緩平和的夢境可以幫助人們調節清醒時緊張忙碌的心理狀態;另一方面,覺醒時某些不能得到滿足的欲望可以在夢中實現。相應的,如果人們無夢或者少夢,那麼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方面,白天的緊張情緒若不能透過做夢得以修復,那麼長期緊張的狀態會導致人的心理崩潰;另一方面,人們會因為累積過多的難以實現的欲望而飽受折磨。所以,哲學家尼采所說的「夢是白天失去的快樂與美感的補償」正是對上述理論的精煉概括。

具體來說,由於人在夢中以右腦活動佔優勢,而覺醒後則以左腦佔優勢,在身體二十四小時晝夜活動的過程中,清醒與睡夢的狀態交替出現,可以達到神經調節和精神活動的動態平衡。因此,夢是協調人體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種方式,特別是對人的注意力、情緒和認識活動有較明顯的作用。

夢是大腦調節中心平衡身體各種功能的結果,做夢也可以維持大腦的健康發育和正常思維的發展。做夢能使腦的內部產生極為活躍的化學反應,使腦細胞的蛋白質合成和更新達到高峰,而迅速流過的血液則帶來氧氣和養料,並把廢物運走,這就使得本身不能更新的腦細胞會迅速更新其蛋白質成分,以準備來日投入緊張的活動。所以,可以說,做夢有助腦功能的增強。

腦中的一部分細胞在清醒時不起作用,但當人入睡時,這些細胞卻在「演習」其功能,於是形成了夢。夢給人痛苦或愉快的回憶,做夢鍛煉了腦的功能,夢有時能指導你改變生活,還可部分地解決醒時的衝突,將使你的生活更加充實。

做甜蜜的美夢,常常會給人帶來愉快、舒適、輕鬆等美好的感受,使其頭腦清醒、思維活動增強,這有助於人的消化和身心健康,對穩定人的情緒、促進和提高人的智慧活動能力、萌發靈感和創造性思維都有所裨益。

上述理論也可以用來解釋現實生活中很幸福的人為何常常做糟糕的夢:人的擔憂多半來源於消極的自我暗示,總是認為自己現在擁有的東西可能會失去,認為自己隨時會「出事」,心理學家把這種自我暗示看看成一種自我預言,因為很多抱有此類想法或經常做這類夢的人最後可能真的會「出事」,但這「事」絕非是夢惹的禍,而是人自身不斷重複暗示的結果。

所以,改變一個人對夢的解釋,在解夢時自己安撫自己,儘量以合理、積極的態度去認識夢境就可以改變夢給人帶來的心情。

本书完整epub:

You need to be logged in to view the rest of the content. 请 . Not a Member? 加入会员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