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用錯的方法,愛著對的人

大腦決定你怎麼認知愛、接受愛、或逃避愛。你如何親近與遠離他人,如何向別人表態,都根植於你的腦神經系統。這些反應模式早在生命初期,便根深柢固地成為個性的一部分,我們只不過跟著指令去執行與行動。

每一個人都渴望為愛連結,也害怕為情所傷,各自以不同方式追求內心的渴望、表達需求、及面對衝突。然而,你若找到與伴侶之間適當的依戀模式,終將能跨越彼此的差異,開創持久連結與的親密關係。

本書是專為伴侶關係量身定制,引導你認識身邊伴侶的思緒。其中包括不同領域的綜合研究,從腦神經科學、依附理論與情緒調節,企圖找出愛情歷久不衰的法則。本書提供了十個不同階段的指引原則,以及二十七個關係練習,作為增進與深化關係的重要途徑。

在床上用餐。生日與聖誕節清晨的激動與興奮。起床歌曲。起床親吻。或許這些都是從你幼年時便已不斷上演,早已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早晨儀式與片段記憶。睡前故事、安眠曲、睡前一日生活分享,夜晚有人陪著你、哄你睡,睡前祈禱、親吻額頭,這些都是睡前儀式。

從生命最初始,直至今日我們的成年人生,大部分時間就在睡覺至起床,再從起床至睡覺之間,不斷轉移與鋪陳開來。我們必須在清晨啟動、出發,然後在夜晚時分降落、抵達。我們早在幼年時期便已開始學會了這份功課,逐漸養成生活習慣,從此跟著我們,如影隨形,甚至成了我們的一部分。這些「習慣成自然」的生活狀態,恆常在意識與潛意識之間交替轉移,不但影響我們心智與身體的健康,也在我們親密關係的建造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不管你是單身或身邊有個伴,其實,許多人不喜歡面對早晨與就寢前的時間,甚至為此飽受困擾。憂鬱傾向的人,經常在起床的頃刻間,比任何時候都還要感覺意志消沉。尤其當他一晚噩夢連連後起床,面對嶄新的一天,原本就已經鬱鬱寡歡的心情,恐怕只會倍感毫無鬥志與惴惴不安,甚至害怕起床。而焦慮的人,則在夜幕低垂時加倍焦慮緊張。當他們躺在床上時,擔心不完的念頭、想像與記憶,不約而同地牢牢占據他們的心思,在內心深處喋喋不休,讓人心煩意亂。從起床到睡覺之間的轉換,對一些人而言,顯然無比糾結與痛苦,因此他們寧可選擇繼續賴在床上、昏睡,什麼也不做。
如果你的伴侶也面對以上困擾,他/她或許已開始尋求藥物的治療。對其他某些人來說,對症下藥的方式或許卓然有效。然而,幫助入眠的藥物若長期服用,總會擔心成癮或其他副作用的後果:難以清醒、憂鬱、隔日昏沉、疲軟無力的狀況顯著、失眠甚至暈眩加劇、失控行為等問題。最糟糕的是,你的伴侶可能想要透過自我療癒的具體活動來尋求慰藉,譬如藉由沉迷色情刊物、聊天室、網路賭博、熬夜看電視、酒精麻痺、暴飲暴食、吸食大麻或任何上述行為的結合等等。

所以,你知道我為何要把「起床與睡前儀式」列入這本掌握伴侶的「個人手冊」之內嗎?因為,你不但可以,而且需要成為你伴侶的最佳「百解憂」(抗憂鬱藥),也要成為伴侶分憂解勞的最理想對象。而且,更令人欣慰的好消息是,這一點也不需要任何保險理賠或付費呢!

一如在第四章所看見的,成為你伴侶最稱職的專家,意謂著你曉得如何在對方最需要的時候,取悅與安撫他/她。在嬰兒時期,我們期待從身邊的父母或照顧者身上獲得這一類的安撫與愛。因此,如果你的伴侶是錨定型,那麼,他/她的安全根基與容器可以在環境中不斷開發,並將你所需要的安慰與鼓舞隨時回應在你身上。假若你的伴侶是孤島型,那麼,你所期待的安全根基恐怕難以發揮功效,不但如此,對方或許還會否定或排除你此時對安全感的需求,因而錯過安撫伴侶的機會,也難以成為伴侶欣喜滿足的源頭。我們可能會暗自思忖,如果在生命最初始的階段,這樣的安全感便已從缺、從不曾被滿足,我們為何還要探討這些安全感的重要性呢?

在以色列,有一種類似共同屯墾的集體農場,叫「奇布茲」(Kibbutzim),住在那裡的孩子們,被安排與他們的母親分開睡覺,一直到隔天清晨;有一份以這些孩子為主的研究報告,可以為我們所探討的問題帶來一些省思。依附理論學者約翰.鮑比(John Bowlby)假設:置身此種情境下的孩子會比較缺乏安全感,而研究者也已記錄在案且獲得證實。比方說,亞伯拉罕.薩齊(Abraham Sagi)與團隊,特別針對:在家裡睡覺,以及離家在外、沒有與父母一起睡覺的兩組孩子進行比較。研究結果顯示,如果父母經常無法在孩子上床之前陪伴他們,那些孩子們普遍比較缺乏安全感。最近,麗雅特.提寇斯基(Liat Tikotsky)與其研究團隊做出了一份報告,他們認為,那些在幼年時體驗過集體生活的父母,比較會表達他們對幼兒睡眠干擾的關切。不過,這份研究報告也透露了其他重要訊息:這些父母也比較懂得如何在睡前時間安撫他們的嬰兒。

不論你的伴侶在幼年時期對睡前與睡醒之間的過渡感覺,是順暢或有障礙,這裡要告訴你一個好消息:你的伴侶現在就可以再重建安全感的根基,或此時此刻,這是你人生中第一次……而且可以在伴侶的陪伴下,你們兩人在睡眠之前與清醒之際的過渡與鋪陳中,同心建立一份屬於你們的重要儀式!

各別睡覺,各別起床

諾亞與伊薩貝拉的年齡,介於三十至四十歲之間,育有兩名孩子,兩人同時在各自的專業領域打拚。結婚初期,他們習慣一起出門,早出晚歸。而今,為了養育兩名孩子與隨之劇增的經濟負荷,兩人都疲於奔命,也經常感覺心力交瘁。他們邀請各自的家人在白天協助照顧兩名孩子,如果必須加班晚歸,則不得不請年輕保姆到家裡來陪伴孩子。

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伊薩貝拉喜歡在孩子上床以後,大約九點左右,也準備就寢。諾亞則是一隻喜歡挑燈夜戰的貓頭鷹,至少要到半夜才肯上床睡覺。所以,清晨時分,伊薩貝拉是家裡唯一早起為孩子預備早餐的人。然後,她會匆忙趕到健身中心運動再去上班。一般情況下,諾亞足足比妻子晚一個小時才起床,起來時,伊薩貝拉早已出門上班去了。即便到了不必趕上班的週末假日,這對夫妻仍維持各自就寢與起床的節奏。

事實上,諾亞與伊薩貝拉對彼此的生活型態,都累積了一些不滿情緒。兩人對孩子的狀況不甚滿意,對工作與經濟上諸多煩心瑣碎事也都心懷怨懟。諾亞越來越憂鬱與焦慮,而伊薩貝拉則對丈夫喋喋不休的訴苦與抱怨,感到不耐煩與憤恨難消。他們兩人從不把「缺乏一起起床與就寢的默契」,當成一個亟待面對的問題;但卻不斷抱怨這段婚姻使他們精疲力竭,讓他們越來越無能為力,而且對未來不抱任何希望。

本书完整epub:

You need to be logged in to view the rest of the content. 请 . Not a Member? 加入会员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