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先生之沒禮貌的上班哲學

「我只是想好好混口飯吃啊~」尼采先生這次要敲碎你的玻璃心。千千萬萬上班族一定要讀的職場生存哲學!

「吳課長」是典型的苦命上班族,他總是將辭職信放在上衣口袋裡,帶去上班。但為了賺取還過得去的薪水,不論心情和意願如何,吳課長都必須強逼自己繼續留在職場上,努力生活下去。有一天,吳課長遇上了存在主義的先驅--尼采,兩人聊起了工作與生活。吳課長向尼采說:「我好想把口袋中的辭職信往主管的臉上丟去!」以為能得到些安慰,沒想到尼采先生的回應竟然是:「所謂的獨立,是只屬於強者的特權!」

身為企管系博士兼上班族教育諮商師的李豪鍵博士,透過上個世紀被稱為最現代化的知名哲學家尼采之哲學理論,從中尋找能夠解決現代上班族煩惱的方法。作者整理出職場生活和人生中最常見的 34 種問題,以尼采的思路提供解答。這些問題是職場人每天都會遇到的:

【煩惱要不要遞辭呈】獨立——是專屬於強者的特權
【想做些新嘗試,卻被潑冷水】創新——我們飛得愈高,在不能飛的人眼中,看起來就愈渺小
【定期買樂透,期待人生逆轉勝】希望——是災難之首
【一直做熟悉的工作,這樣好嗎?】習慣——會使雙手伶俐、想法遲鈍
【即將和惡名昭彰的主管共事】善惡——如果不是創造者,誰都不知道何者為善,何者為惡
【要不要跟別人一樣去念研究所】虛榮——比起他人的評論,人們更容易拋棄良心
【難以選擇該走哪條路】實存——世上有一條路,除你之外,無人能走
【夢想爬到頂尖,卻只能做雜事?】最高——想學會飛行,就必先從站立、行走學起
【因同期同事表現良好而自卑】自卑——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隱藏著花園和植物
【真的非改變不可嗎?】變化——無法蛻皮的蛇,注定滅亡

希望

希望,其實是
災難之首

Ⓠ 養成習慣每星期買樂透

就像大部分的人一樣,鄭克來(정그래)課長也會對未來有著強烈的不安。即便是在一家不必擔心會倒閉的穩健公司工作,領的年薪也不比別人少,但是對於未來的展望總覺得缺少那麼些希望。仔細想想,雖然每一天都認真地過日子,可是退休後的生活完全沒有準備,也還沒開始準備。即便如此,現在的狀況還不成問題,且該做什麼也毫無想法,就算對未來有些不安,平常的日子還是過得去。當然鄭課長因為缺乏安全感,所以有在思考要做些準備,只不過現實狀況一直讓他沒有太多餘裕。怎麼做也做不完的工作、上面的人隨時丟下來的緊急課題、有待解決的各種人際關係等等,都成了絆腳石,也因此對未來的投資和準備,往往一拖再拖,最後只能與未來的希望漸行漸遠。

情況演變至此,鄭課長開始養成每個星期購買樂透的習慣,因為唯有樂透,才能讓他對未來抱有一絲希望。如果幸運中了頭獎,他就可以有「人生逆轉勝」的可能。當然鄭課長心裡明白中頭獎的機率很低,但還是每個星期都買。儘管只是很短暫的片刻,但至少買樂透能為他帶來一點小小的希望,就像過去每個星期一樣,今天鄭課長又買了樂透。每個星期都買樂透的鄭課長,果真有中頭獎的幸運嗎?即使不能中頭獎,基於可以讓他對未來抱持一絲希望的理由之下,他這樣的行動具有充分的意義嗎?

Ⓐ 這裡有兩名渴望愛情的男子——英洙和哲洙,他們正在找尋各自心中喜愛的理想型,不過兩人求愛的結果都不理想,對方給兩人的回應大致如下。

英洙的她:您真的不吸引我,所以請別再來找我!

哲洙的她:雖然不討厭您,但也沒有到被您吸引的程度,過一段時間或許會改變想法,但不是現在。

英洙遭到斷然的拒絕,而哲洙雖然也遭到拒絕,卻似乎還留有一點轉圜的餘地。兩個人當中,誰的狀況比較好(?)呢?我們該對兩人之中的誰,投以更多的安慰呢?

通常我們都有對「希望」兩字做正面解讀的傾向。現實再怎麼艱辛痛苦,都會對當事者說不放棄希望的人生就有機會,甚至告訴他們這種人生最美。希望可以減輕痛苦,讓人夢想著比現在更好的未來,但是希望並非隨時都能帶來正面的結果,它雖然能減輕現實的痛苦,卻不能讓現實的問題消失或是改變未來。

尼采將「希望」做負面的解讀,先來看看他怎麼說。

希望是災難之首,因為它會不斷延長著人們的痛苦。

——《人性的,太人性的(一)》(인간적인 너무나 인간적인1)

尼采將希望稱為「災難」,因為希望反而會「延長人們的痛苦」。或許會有人訝異地問:「希望真的會帶來痛苦嗎?」但在細細思考尼采的論點後,可能就會同意了,前面的例子就是如此。完全遭到拒絕的英洙短時間內會感到傷心,但很快就能再度尋找新的理想型。然而哲洙的情況卻不同,為了一點的可能性,他卻無法去找尋新的愛情,因為他還存有一絲的「希望」。對方「過一段時間或許會改變想法」,使他無法完全脫離現況。可是就現實而言,他仍然只是個求愛失敗的人。所以他還是會痛苦,他所抱持的希望最後只是延長他的痛苦,連他找尋新愛情的機會都阻斷了。

人生中對某件事抱著希望,有可能會帶來正面作用,不過依照尼采的論點,它也可能成為災難。所謂希望,是指「對未來存有某種期待及盼望的狀態」。可是有期待並不能快樂,假設一個寒冷的冬天夜晚,你在公車站等最後一班公車,你不確定最後一班公車是否已經走了,這時要繼續等比較好呢?還是乾脆放棄,改搭其他交通工具(計程車)比較明智呢?如果是放棄等待(希望)末班車的人,可能就坐計程車回家了;可是如果是不願放棄末班車的人,那就只能繼續等待不知何時才會來的車,在寒風中一邊發抖,一邊像是等待不知何時到來的果陀的人。像這樣對未來抱持期待——也就是希望,有時反而可能令我們陷入痛苦。

希望為什麼會帶給我們痛苦?哲學家史賓諾莎在他的著作《倫理學》當中對「希望」下了如此定義:「希望,是從我們對於結果有某種程度懷疑的未來或過去之事物觀念所產生的不確定性快樂。」他的定義雖然感覺有些難(原本哲學家就具有把簡單的事解釋得艱深的傾向),但經過整理後大致是這樣:希望是「結果會令人某種程度懷疑的快樂」。所謂結果會令人某種程度懷疑,指的就是它的不確定性。也就是說「希望」是一種「不確定性的快樂」,雖然快樂,但結果還不確定,所以也不是完整的,將來會如何仍是未知數。

尼采認為希望會延長痛苦,現在看出理由是什麼了嗎?理由就是因為結果的不確定性。因為結果不確定,導致無法做其他選擇,而必須停留在眼前的狀況。這個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在原地動彈不得。如果結果能確定,就算再辛苦,至少可以決定要承擔或是要放棄現在的痛苦,然後做其他選擇。可是懷抱希望的人卻因為結果的不確定性,而無法做其他選擇,所以只能承受現在的痛苦,就好像在等待不知何時出現的理想型,最後卻收到結婚喜帖的王老五(老小姐)一般必須忍受寂寥。

花幾年時間準備考試的考生感到痛苦的理由,也是類似的情況。考生的痛苦並非來自準備考試時必須投入的努力,而是即便已經竭盡心力,自己能不能考得上卻仍充滿「不確定性」。因此數次落榜後還是沒有放棄,因為心中想著「說不定……?」(但是大部分仍以「果然還是……!」收場)。結果上榜的希望,阻斷了考生的其他選擇,產生使他維持現狀的作用,不過通常的情況是結局仍免不了要以痛苦來做點綴。

就像這樣,希望也有可能將我們塞進痛苦的枷鎖裡。既然如此,那難道不要抱持希望會比較好嗎?當然也不是。若是對未來不抱希望,就不會肯定現在的生活,也沒有動力去充實它。希望,它具備正面的效果,能使我們對生活傾注熱情,專注投入某些事。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希望都是正面的,就像前面舉的例子一樣,某些希望反而會阻斷我們做其他選擇,使我們停留在當下的情況,因而延長了痛苦。

本书完整epub:

You need to be logged in to view the rest of the content. 请 . Not a Member? 加入会员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