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被指利用竞业协议向前员工高额索赔
十余名前拼多多员工发现自己被竞业限制协议困住了,其中包括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基层员工。律师称,科技公司有滥用竞业协议的现象。
2024年3月11日 17:02 英国《金融时报》Nian Liu,瑞安•麦克莫罗北京报道
2022年从上海一所大学毕业后,自称性格内向的小姚(音译)加入了全上海发展最快的科技巨头拼多多(Pinduoduo)旗下的多多买菜。
一年后,他发现自己在掉头发,这是压力大的一个迹象,而他担任的只是基层职位,于是他决定换工作。辞职没多久,他遭到了拼多多的监视。随后是一起劳动仲裁案,结果是他现在欠这家中国科技巨头的钱,大约是他在那里工作一年赚到的钱的两倍。
包括小姚在内,至少有十来名前拼多多员工发现自己被竞业限制协议困住了。他们声称,他们是在公司要求之下签署竞业限制协议的。中国劳动律师表示,国内一些科技公司通过滥用此类协议来阻止哪怕是级别最低的员工离职加入竞争对手公司。
通过采访和查看法庭记录,英国《金融时报》梳理了10名前拼多多员工的案件。这些案件表明,拼多多屡次对已离职并加入竞争对手公司的前员工采取监视手段,然后通过法律诉讼来履行竞业限制协议,以此遏制竞争。其中多起案件的当事人是级别很低的员工。像小姚一样,有几个人刚从大学毕业不久。
这种做法突显出中国科技行业的竞争有多激烈,也表明公司管理层有时会使用不光彩的手段来降低成本和减少人员流动。
由于竞业限制条款会阻碍工资增长,不利于提高生产率,并减少创业,世界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对企业使用此类条款加强了监督。英国正在推动对企业使用此类条款的能力增加限制。美国正在考虑彻底禁止此类条款,而且一些专家认为,加州拒绝实施竞业限制协议,是为了帮助促进硅谷科技行业的发展。
但在中国,企业日益频繁地使用竞业限制协议几乎没有遭到什么阻力,由于现行的法律,法庭通常会作出有利于雇主的判决。
作为一家通过在自己旗下平台Temu上销售廉价中国商品而在全球扩张的公司,拼多多的这些做法,令人对其行事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产生了质疑。最近几个月里,其母公司、在纽约上市的拼多多控股(PDD Holdings)与阿里巴巴(Alibaba)短暂交换了位置,坐上中国最有价值电商的头把交椅。
拼多多告诉英国《金融时报》,只有为数很少的、能接近核心商业机密的离职员工会签署竞业限制协议,这些协议是“双方经过友好协商自愿签署的”。
拼多多补充说,该公司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采取法律行动,而且该公司启动的竞业限制案件,与离职员工的数量相比是很少的,也少于其他公司。
在中国,拼多多以工资高但工作时间长著称。今年24岁的小姚表示,他经常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4个小时,职责是给蔬菜定价,与供货商商量在拼多多平台上给土豆西红柿之类产品开展热卖活动。这样工作一年后,他再也受不了,就离职了。
“那时候每周都有人走。他们利用竞业协议来威慑。但事实上我们这种岗位根本不知道商业机密,”他说道。
拼多多的竞业协议通常提供几个月或几年的竞业限制补偿金,金额为基本工资的30%。中联律师事务所(SGLA Law Firm)劳动律师陈懿表示,这是法定最低水平,设定这个门槛本意是为了补偿高收入的管理人员,“所以即便只有30%,他们的收入仍然是较高的”。
“但如今竞业限制协议正被滥用,”她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