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意識的主要功能,就是進行預測。合著有《創智慧——理解人腦運作,打造智慧機器》(On Intelligence)的傑夫‧霍金斯(Jeff Hawkins)解釋說:「所謂的預測,不只是人腦做的許許多多雜務之一,而是大腦新皮層(neo-cortex)肩負的主要功能,也是智慧的基礎。」為了應付不確定性,我們會讓神經生物的機制為我們所用,藉此來進行預測——亦即對環境進行評估,然後推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當然,我們不能忘記的是大腦不同區域有很多功能上的重疊,同時我們對於大腦仍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可以說若破解大腦是一趟旅行,那我們才剛剛離開起點,終點距離我們還十分遙遠。但話說回來,關於不同的處境會如何影響我們的思緒與決定,我們也確實已經掌握了一些不能算少的資訊。

人腦的組成包含四個部分:小腦、腦幹、大腦與邊緣系統。小腦與腦幹負責重要的身體機能如平衡、心跳、呼吸,但本書關心的是另外兩部分——大腦與邊緣系統,因為它們控制的是人的思想與情緒。

大腦所管理的高階功能包括語言、聽力、視覺與資訊的理解。而作為大腦一部分的前額葉皮質則是創意、解決問題、判斷力、注意力與抽象思考的大本營。而這些功能集合起來,有一個統稱的別名叫做人腦的「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

邊緣系統的任務是調節賀爾蒙、處理情緒、形成記憶,乃至於確保生存,由此它會啟動憤怒、哀傷、恐懼等情緒,還會提醒我們要注意具備潛在威脅的情境、以確保我們牢記這些威脅以強化日後的安全,或是讓身體做好逃命或自衛的準備。邊緣系統還有一項功能,是在我們想控制自身攻擊性時擔任訊號的中繼站 。

前額葉皮質與邊緣系統會全天候保持運轉,除非我們睡著。在世界上走動,我們無時無刻不需要根據經驗與感知到的威脅高低來做成決定。大腦死心塌地愛著可預測性,因為那代表不會有突發的威脅讓其大吃一驚,而威脅變少,我們做每個決定時要耗費的能量就會降低,面對外界也不會有太大的壓力。曾經這種功能是為了讓我們的祖先愛惜生命,遠離劍齒虎,而如今它則是讓我們平安地過完一整天。假如你得在下午三點去接孩子放學,但你又不知道他或她會從哪個出口出現,不知道你的車會不會半途沒油?不知道最近的加油站在哪?不知道你的信用卡他們收不收?這些想法會不會讓你覺得壓力很大?事實上正是那些你不需要思考的事情,才讓我們得以順利過完一天而壓力值不會爆表。

從這一刻到下一刻,我們始終在評估著環境。當面臨到抉擇,我們會權衡風險與利弊。只要當下環境並不危急,我們的大腦便會冷靜而有效率地消化資訊。但如果面臨到的是在生理、心理或社交上有較大風險的處境,那大腦就會將其認知為一種危險,邊緣系統就會以較高的權限介入並凌駕在前額葉皮質之上,接著腦中會警鈴大響,我們就會進入到壓力反應的第一階段——警戒(alarm)。我們的心率、呼吸與血流量都會隨著能量湧出而增加。我們會完全處於或戰或逃的抉擇模式裡。但這個過程一般都是說時遲那時快,結束在我們還沒來得及「看到」危險之前,比方說我們急打方向盤來避開對向來車,就大抵是這樣的一個流程。

等立即性的危險過去後,組成壓力反應系統的第二個部分——抗拒(resistance)——就會隨之啟動。可體松(cortisol,又名皮質醇)這種賀爾蒙會被釋出,好讓我們保持警覺心的高轉速。或許車子沒有撞到我們,但我們還是繼續在發抖、氣憤,並且想要找這個三寶駕駛理論。我們會繼續專注在威脅的起源上。這時候就算金剛在街上跳霹靂舞,我們也不會注意到(有個常被引用的實驗就請過人身穿猩猩裝來證明這一點)。等我們冷靜下來後,可體松的濃度也會下降,前額葉皮質會重新握回風向盤,而我們也獲進入壓力反應的第三階段:衰竭(exhaustion)。在威脅中活下來,即便只是被一名不長眼的用路人擋住去路,也會把我們弄得精疲力竭。而這一切都只會發生在幾秒鐘到幾分鐘之間。

 

Categories:

Tags:

No responses yet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