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受夠假新聞了吧?還是……你根本沒發覺?這些問題不僅限於個人感受,而是反映了假新聞在現代社會中的普遍存在和影響。製造假新聞的人群眾多,有為了促銷產品或抹黑對手的商人,也有在網路上發表嘲諷文的「鄉民」,還包括操弄民意的政治人物以及守門失靈的媒體,這些都是假新聞的潛在製造者。假新聞的傳播方式多種多樣,常見的手法包括製造離譜誇大的內容、伴隨真實新聞一起發出、在親友群組中難以拆穿的情況下流傳,以及透過點閱率至上的商業分紅機制等手段,這些都是假新聞如何騙取我們信任和如何流竄的具體表現。電腦科技的進步降低了內容產製的門檻,使得任何人都能夠在網路上即時傳遞訊息,而社群媒體的演算法則進一步形成了「同溫層效應」,使得使用者更易接收到與其立場相符的信息,從而陷入信息確認偏差。
要如何辨識真假新聞?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首先,我們應該確認信息的來源是否來自可信的機構或媒體。其次,檢視文章內容是否符合邏輯和常識,這通常能幫助我們分辨真假。再者,可以與其他事實查核者或組織合作,以提升辨識能力。利用搜尋引擎的「以圖找圖」功能可以追蹤圖片的真實出處,這對於辨識圖片或視頻的真偽有著重要意義。此外,在閱讀新聞時要留意是否有採訪事件關係人,以及他們的發言是否與事件相符合,這也是判斷新聞真偽的重要依據。最後,培養「問對問題,找答案」的批判思考能力,這有助於我們在面對信息時保持理性和客觀,避免被假新聞所誤導。
因此,面對假新聞的挑戰,我們需要提升自身的辨識能力,並且保持對信息的理性思考,這是維護社會信息健康環境的 ultimate 方法。
臺灣對假新聞的爭辯
臺灣和很多國家一樣面臨各式各樣的假新聞,需要快速澄清或處理。2018年臺灣發生日本關西機場事件,造成一位我國外交官自殺,引起社會對假新聞的熱烈關注。外交官遺書說,他不堪各種新聞指責他處理不力。不過檢方查出「卡神」楊蕙如涉嫌指示蔡福明等下線發文,臺北地檢署後來依侮辱公署及公務員等罪嫌起訴。
人們接觸到更多假訊息的原因之一,是人們上網時間變長。2012年人們每天在社群網路的時間是1小時36分鐘,2016年變成1小時49分鐘。目前社群媒體更成為人們主要的新聞來源,人們依賴網路訊息更深,這種消費訊息的生活習慣改變,也是假訊息滋長很快的原因。
臺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公布的「2019年臺灣網路報告」顯示,臺灣的上網人口已經達2千萬,整體上網率高達85.6%。顯見網路已成為臺灣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環,12歲以上個人曾經上網率達89.6%。同一份報告也指出,臺灣民眾的行動上網率是85.2%,可知用手機上網已是臺灣民眾重要的生活方式。
如今假訊息氾濫,但是人們真的關心網路消息是真是假嗎?國發會2018年發布的《107年持有手機民眾數位機會調查報告》發現,對於網路上不確定真假的網路消息或新聞,有53%的網路族選擇透過Google等網路管道查證、34.9%選擇跟周圍親友請益、9.3%會查閱書籍,但也有34.8%的人完全不查證;換言之,每3位網路族,就有1位對訊息正確與否,完全不查證。這種對網路消息不重視查證的態度,很可能導致假訊息的廣泛傳遞,甚至變成「數位野火」[註1](digital wildfire)。
假新聞在臺灣的出現,和社會、經濟及政治因素都密切相關,也造成很大的社會影響。2018年2月23日,知名量販業者為了促銷自家衛生紙,以電子郵件與即時通訊軟體向媒體發送「衛生紙確定大漲3成,賣場業績急飆5倍」的訊息,指稱衛生紙近期將會大漲,且說「調漲時間點最快落在3月中旬,最慢4月前必漲」,讓收到訊息者自行推論認為大多數衛生紙品牌都會調漲,這個假消息經過主流報紙(如《自由時報》、《蘋果日報》)跟進,當天晚上各家電視媒體均已加入報導行列,民眾在聽聞消息之後,開始搶購,造成有名的「衛生紙之亂」,而且是個政府、通路、廠商、消費者四方均輸的假新聞。
假新聞一詞剛出現時,政府常常混淆「假新聞」及「假消息」,到了2017年4月行政院改稱為「爭議訊息」,並說明由於網路時代爭議訊息傳播快速,為避免造成民眾困擾,認為應用「業者自律」或「第三方協查」辦理。2019年12月政府展開修法,加強散播不實消息的刑事責任。行政院並成立「防制假訊息危害專案小組」,提出因應假新聞的整個修法配套。
因此可知,臺灣社會出現很多類似「假新聞」的名詞,包括假新聞、假消息、爭議新聞、不實消息等。不過政府後來定調以「爭議消息」為主,但民間對這個概念並沒有共識,而是各種名詞混合使用。
「假新聞」如何造假
假新聞常見的一種形式是「虛假資訊」(misinformation),通常是指文字內容會以奇特情節,把主文和產生文字的脈絡隔離,或把誤導的資訊植入更多訊息中,藉著人物、事件或時間、空間的錯置,然後利用片段或誤植的訊息來傳給大眾。這類假新聞可定義為:故意利用虛假的資訊或新聞報導,或以模仿新聞紀錄片的形式,為達到政治、商業或其他目的而製作的訊息。
我們可以從美國近年幾個假新聞案例,看到「假新聞」如何操作及進行訊息的改造、錯置或移花接木,而成為最後看來以假亂真的假新聞。
2009年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的健保改革方案,就因為相關假訊息快速傳播,使部分政策不得不喊停。這個健保政策包括對年長者的照顧,但最後因為謠言而叫停。謠言提到接受健保方案的長者,必須安排時間和政府官員討論「安樂死」,主要議題是自己如何終結生命的選擇,這種說法令長者十分不安。
這則假消息始於前紐約州副州長麥考伊(Betsy McCaughey),並很快地透過保守派媒體傳開來,很多共和黨政治人物加入唱和,並為這項傳言貼標籤稱為「死亡項目」(death panel),解釋成政府將藉著醫療改革,來掌握人們的生死,決定哪些人能納入治療項目,哪些人只好坐著等死。這個假消息迅速擴散,引起各方注意,社會群起反對。2009年美國知名的非營利機構皮優研究中心進行調查,發現果然有至少3成民眾對「死亡項目」信以為真,大幅降低歐巴馬健保改革方案的可信度和善意,最後只好刪除這個項目。
2016年川普和希拉蕊(Hillary Clinton)競選總統期間,北卡羅萊納州發生的披薩門(Pizza gate)事件為另一著名案例。當時社群媒體突然傳出某家餐廳是希拉蕊及競選總幹事從事兒童和少年性剝削、綁架、販賣兒童的祕密據點,一名男子誤信假新聞後,帶槍掃射餐廳。
因此可以了解,由於當代除了報紙、電視和網路各種平臺並存,網路上的YouTube、維基解密、LiveLeak內容、網路智庫、激進的網站等,都有可能使用新聞格式製造假消息,推特和臉書等社群媒體、網路論壇、WhatsApp和LINE這些開放或封閉的社群網路平臺,以及有億萬富翁支持的Breitbart網站,提出各種議題,並成傳播假新聞的載具,無論是政治新聞、笑話、或夾敘夾議的假新聞,都容易搭事實的便車,在網路普遍傳播。美國主流媒體報導2016選舉年網路充斥假新聞,主要原因是產製成本低,無須太在意正確性。
假新聞如何透過社群媒體的分享而傳播,可能和新聞網站原本在網路上有大量的網絡系統有關,新聞媒體會用標題增加點擊驅動讀者閱讀,有些人甚至不在乎內容真假,受到標題吸引,就立刻傳送。另一原因是同溫層的社群內部傳送。國外研究發現,有些政黨把網路傳送假訊息作為策略運用,傳送的也常是有政黨意識形態或立場鮮明的假訊息,這些假訊息常伴隨真實新聞,想要挑動對手的真實性和安定性。當然也有政黨傳播假新聞,目的在為美化負面形象,爭取選民支持。
破擊假新聞:解析數位時代的媒體與資訊操控ep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