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好評
一本分析網路時代「知識權威」如何建立的第一手觀察思考報導。當知識的「權威性」已被網路時代重新改造之時,如何來審思「知識」與我們之間的關係?清算「以往知識」的時代來臨了嗎?我想起了啟蒙時代,法國百科全書派對知識重新定義的野心!
──李明哲/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
本書輕鬆地說明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知識已經不再被紙本書籍的形式所限制與保存,網路與連結才是知識無窮盡的聖殿。看完這本書你可能不會變聰明,但你一定會知道如何讓你每天使用的網際網路變得更聰明。
──李怡志/Yahoo! 奇摩媒體整合服務總監
網路的出現,特別是近年來社群網站的流行,讓各種真偽難辨的訊息四處流散,也讓我們不得不思考知識的傳統定義是否仍然有效。所幸我們看到網路上仍有許多人透過各種方式試圖幫助網友過濾訊息,各種各樣的實驗手段轉化成一個又一個的創新與商機。這也是身為網路從業人員最令人興奮之處。
──施典志/Yahoo! 奇摩亞太區客戶服務營運管理部社群經理
前言
知識的危機:當知識的媒介從紙本轉入數位
我寫這段話的這天(二○一○年六月二十一日),《紐約時報》頭版的六個標題裡,有三個都能用「知識發生危機!」來當作副標。
在這個隨機挑選的日子裡,這個全美國標竿的報紙,頭條新聞是一篇長篇的報導,檢視了英國石油公司那座弄髒墨西哥灣的鑽油井裡,理論上本來不可能失靈的預防漏油機制註1。文章的五位作者解釋了什麼是「封閉式剪切閘板」( 「兩道堅韌的葉片……準備好隨時切斷鑽油孔、封住油井,並解救大家」),這個閘板如何差一點就能運作,以及那天究竟發生什麼事情。文章以生動的筆法,先帶領讀者看機具失靈的時刻,而後再大幅檢視石油產業所宣稱的事情,最後再討論無能的監管機關的內部運作流程。這篇文章最後的結論相當有爭議:「不可能失靈」的機制看似讓人安心,實際上卻造成一個可怕又危險的「單一失效點」。
這篇文章的主題也許是英國石油的漏油事件,但真正的主旨是:專業知識在化解複雜的問題時有哪些限制。文章試圖解釋,在對於哪些東西會發揮作用所知甚少的情況下,這起事件能怎麼預防:我們創造出來的完美理論,與機械的不完美之處一定有落差,但這差別有多大
我們所知的事情裡,有多少其實只是我們想要相信哪些事情是真的?有哪些既定的偏見,會阻止我們依照所知情況來行事?我們有沒有辦法抵擋那些腐化知識的力量,還是我們應該承認政治和貪婪一定就會讓知識腐敗?
在這篇文章的下面,是一篇對美國作家厄普代克的遺物收藏的初探;這篇文章認為,厄普代克對他小說的背景非常考究,精細到連豐田汽車加盟店的銷售量和佛羅里達州車牌的樣式都斤斤計較。文章點出了許多豐富的細節,說明了這位作家的私人生活:他在世時非常維護他個人的公眾形象(文章裡說,他像是一個「獨居的門禁社區」),卻似乎預備在他死後將一切公諸於世,不僅保留書信,就連當年在哈佛大學小考的成績都有紀錄。從文物中浮現的厄普代克,跟我們印象中認為的厄普代克有相當的落差。舉例來說,他雖然認真維持不太修改稿件的形象,他細心留下來的遺物卻顯示,他會非常仔細地修訂他的手稿註2。
這篇文章的主角是厄普代克,但是卻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當藝術家不再留下紙本痕跡時,我們又要怎麼理解、認識他們呢?厄普代克收集和保存下來的紙張,讓我們看到他在小說人物的背後,有多依賴各種瑣碎資料的研究;另外,我們也是從厄普代克留下的筆跡裡,看見他那看似信手拈來的詞藻背後,究竟花費了多大的心思。當作家的初稿和筆記消失在不斷流動的位元組裡時,我們又能知道他們的什麼東西?如果沒有這樣的紀錄,我們又何以像《紐約時報》那篇文章裡所說,發現到厄普代克早年的書信幾乎沒有提到韓戰和麥卡錫主義?如果個人資料就跟老舊硬碟上的磁軌一樣脆弱,有些只能從一個人沒有提到的事情觀察出來的資訊,我們又要怎麼知道呢?
《紐約時報》這一天頭版的最下方是一篇專題報導,內容是世界盃裡足球球員假裝受傷,來換得自由球的機會註3。這篇文章說,如果裁判可以取得錄影重播,這種「演戲」的方式就很容易抓到,但這樣子會犧牲足球的流動性和即時性;這種牽涉足球政治和文化的改變,國際足球總會實在不太願意做。
當然,我們可以把這篇解讀為跟體育有關的報導,但這也事關知識在我們的世界裡扮演何等複雜的角色。精確度到底有多重要?若要有更好的判決,我們願意讓專家介入到什麼樣的程度?人類知識的缺陷,又有哪些優點?我們會想讓專家充斥所有有形和無形的場域嗎?專業度是否有代價?如果讓事情有些我們摸不清楚的模糊地帶,是否又有些好處?
這三篇文章事關生活裡三個不同的層面,但都跟知識的論辯有關;我們從大約兩千五百年前開始,覺得區分沒什麼根據的個人想法和有根據的思想會很實用,而這項爭論也從那個時候一直持續到今天。雖然爭論不斷,我們知識體系的基本架構相當清楚。以下這段再次提醒我們(特別是針對成長在數位時代的人),這個體系如何運作:
有些人會認真讀書,成為某些領域的專家。他們會取得公認的條件,諸如學位、著作,偶爾甚至可能是諾貝爾獎,讓我們更容易相信他們。他們會寫書、教課、上電視,讓我們都能從他們的辛勞中受惠。他們辛苦工作的成果,會依照內容的種類和重要性,經由適當的審核程序,讓我們更加確信這些說法的精確度。各種發現愈來愈多,再加以證實以後,整體的知識就會增長。我們又繼續將之擴增,參與一個跨越世代的工程,雖然有時候走錯幾步,但仍舊會不斷推展我們對世界的認知。知識是一種財寶,認知也是人類獨有的一種活動,而知識體系是一個基礎,讓我們希望有一天,也許大家都能達成協議、和平共處。
……
如果你是當地圖書館的採購委員之一,就要負責在每年的出版品洪流裡,挑選那少數幾本需要採購的書。因為有你,以及你所參考的專家資訊(如預先評論即將上市出版品的期刊雜誌),圖書館的使用者不會看到那些沒有被挑中的奇怪食譜和乏善可陳的個人回憶錄,就像是報紙的讀者不會看到那些用蠟筆寫出來的奇怪讀者投書。但很多決定比這困難許多。就算你有足夠的預算,你也沒有空間擺放每一本值得買下的書。這就是傳統實體過濾器的運作方法:它們會把一堆東西分成兩堆或更多堆東西,彼此區隔開來。
不過,線上世界的新過濾器,區隔的是滑鼠的點擊次數,而不是內容本身。沒有通過數位過濾器的殘渣,距離你的滑鼠點擊次數仍然不變,但通過過濾器的內容,現在卻只有一個點擊之遙。舉例來說,當《巴爾的摩科學觀察者》的史碧蘿在部落格上貼出〈你絕不該錯過的八個播客節目註34〉時,她會把這八個播客節目的連結放在部落格上,只要滑鼠點一下就能連上。不過,那幾萬個沒有通過她的過濾器的科學播客節目,依舊在網路上供人存取。你也許得點上十幾下,才會找到布林斯歐德的「認知科學可以撐過超計算的時代嗎?」這個史碧蘿沒有點名的播客,但你仍然可以存取它,一如你沒辦法取得圖書館員或書籍出版商退回的手稿那樣。就算你用 Google 搜尋之後,布林斯歐德的文章是第一百萬個結果,但另一種搜尋方式也許會讓它的排名向前竄升,而且你也很有可能在朋友的電子郵件裡,或是在別人的十大排名裡找到這個連結。
過濾器不再排除東西了。它們會把東西向前過濾,把結果向前帶。沒有通過過濾器的東西,仍然處在背景裡,而且依然能夠存取。
完整ep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