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神話: 德國如何發明新教改革者?

還原歷史上真正的路德。 瞭解二十世紀出的德國學者如何形塑路德, 就更理解從一戰到希特勒崛起,現代的德國和世界。從神學脈絡談德國,以及現代化的世界。歐洲最知名人物馬丁路德,如何被推上現代化的神壇? 路德並非發起宗教革命的英雄;比起新教路德,他更是天主教的路德。本書探討路德作為宗教改革者的歷史和傳說,與西方的現代性如何產生千絲萬縷的關聯,甚至幾乎所有現代意識或價值都跟馬丁路德脫不了關係。

中文版作者序

非常榮幸和喜悅能藉由本書與中文世界的讀者對話!

《路德神話》(How Luther Became the Reformer)一書要處理宗教在現代世界裡的一些大問題。更明確地說,是要處理二十世紀初德國新教神學家在特定宗教架構下,留給當代的遺產。本書追溯了二十世紀初德國神學家們對十六世紀新教改革者馬丁路德的繼受。各個世代的神學家們,一直都以路德所謂「在基督裡的自由」之明確論述為基準,也熱衷於與路德對話,藉以建構他們自己對文化、宗教、政治和社會的看法。由此看來,我們可以公正地說,從他的時代發展到今日,路德一路伴隨我們同行,並且成為西方神學史的重要部分。

我討論路德繼受的目的,是想呈現這些二十世紀初的德國神學家,是如何將路德用於特定的宗教、神學、文化和政治目的。一九一七年,當新教徒正在慶祝新教改革四百週年之際,德國也輸掉了一次世界大戰。在此同時,大學學術的發展,見證了社會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的出現,與這些新的研究領域對話的神學家們既關注宗教經驗,也關注這些經驗如何形塑出社會形式。最終,脆弱的威瑪民主崩潰了,德國屈服於法西斯統治。

即使在那樣的時刻,路德仍然是人們關注的中心人物。德國神學家們如此確立了路德之上帝的宗教經驗:一位會以憤怒毀滅罪人的上帝,但也是以愛拯救的上帝。他們還從德國命運的政治術語中看見了上帝的憤怒,並且求問說,路德的愛的神學,是否可以作為戰後德國文化重生的可能。因此,在這種特殊的歷史設定下,路德成為了獨特的宗教、神學和政治思想的代表。路德就在二十世紀初的德國,繼續啟發著這些尋求理解、想脫離這個特殊歷史時刻的憂心忡忡的人們。

二十世紀對新教改革的繼受產生了無法預料的情況。這和宗教與政治之間(幾乎)無法避免的交集有關。正如我在書中所呈現的,路德的上帝之怒和愛的宗教經驗,被作為理解二十世紀之交的德國文化和政治,以及應對這時代的挑戰之框架。然而諷刺的是,在路德原本所屬的時代,卻是要將宗教與世俗權力之間「斷捨離」,藉此改革天主教會。路德看到教會將基督的赦罪福音、掌控永恆生命的權能,與人們屬世的生活相混淆時所帶來的危機。正如路德所批評的,天主教會已陷入世俗的財富和權勢。教會需要錢支付軍費、要在羅馬建造雄偉的聖彼得大教堂,還要維持整個神聖羅馬帝國數千個主教教區和修道院。為了聚斂所需的資金,教會以特定奉獻交換提早脫離煉獄的名目,向那些不懂得如何分辨在基督裡的自由和濫用基督謀利行為的基督徒,兜售贖罪券。路德抗議這種濫用,宣告福音是在基督裡的無條件恩賜。路德堅持不可把教會分賜基督的恩典,用來交換世俗的財富和權勢。但是新教運動很快就變得政治化了。當查理五世皇帝在一五四七年向新教領地宣戰時,他們也只得奮起抵抗。於是很快地世俗的財富和權勢也滲入了新教的福音之中。

自新教改革以來,教會改革就和把在基督裡的拯救、福音的自由,從被世俗所俘虜的教會裡恢復有關。辨別基督和握有金錢和權勢的教會兩者之間,是基督徒改革的永恆公式。

對於每個教會的成員來說,改革教會、人人有責,因為教會總是面臨被這個世界的金錢和權勢誘惑的危險。改革的一個關鍵要素,是辨別不同教會從過去承繼的各種想像。這裡我所謂的「想像」,乃是指特定的世界觀,以及隨之而來的情感、記憶、關係性和形象,它們形塑了不同的基督徒群體如何解釋當下發生事件的方式。

觀察部分經驗,以建構整體連貫的意義,想像是有必要的。想像既是傳承下來的,也是被創造的。而無論是傳承在地傳統的社群、還是傳播全球交流傳統的社群,都會左右這些想像。在地傳統體現了共同的社會、宗教和文化情感,而全球傳統則可以讓我們看到基督信仰在世界的跨界移動。舉例來說,我的家鄉加拿大蒙特利爾(Montreal)的一個地方教區,在北美這個以法裔、天主教信仰為主流勢力的區域,廣泛地傳播著一種被德國路德宗(Lutheranism)做出獨特詮釋後的西方基督信仰想像,其實也和當地德國第三和第四代移民周邊文化的互動有關。在世界不同地區,我們也依然能識別出某種全球性的基督信仰想像,全球性的面向也總是被在地文化和習俗影響,這些文化和習俗也影響著基督如何在儀式、話語和聖禮中的同在。

改革的問題,是一個與分析在地和全球想像有關的知識工作,藉以評估世俗的金錢和權勢如何與福音的傳播連結在一起。據我的理解,亞洲基督徒面臨的挑戰,與定位承繼和因襲自歐洲式的想像有關,因為這些傳達了源自歐洲的文化、宗教和政治所綁定的特定價值觀。全球交流下,具有重要意義的價值觀與宗教如何融入在地傳統,也和此息息相關。這些價值觀的差異,取決於這當中相應的神學會如何看待文化調適?是將之視為對福音的破壞抑或是融合?又或許換句話說,神學對於福音與文化之間的最後關係所給出的詮釋到底是如何?是去尊重它,還是去否定?這可能是一次有生命力的相遇,也可能留下全球舞台上權力不對等的印記;通常是以上兩者的結合。

舉例來說,在北美,人們越來越多發現,過去歐洲的傳教團體,特別是經由羅馬天主教和新教教會在整個美洲大陸創立的寄宿學校系統,想消滅土著文化,這些學校以西方宗教和習俗去強制性地同化土著兒童,用暴力強迫這些孩子與父母分開,禁止他們使用母語、必須改換服飾等等。這些學校留給人們的是,原本就只能仰賴內部口傳的文化與母語瀕臨滅絕;另外也陸續發現大量虐待、性侵害和謀殺的證據。在繼受的全球基督信仰想像在神學上對在地文化不屑一顧、傳播福音的方式也是完全拒絕和在地文化融合的情況下,改革的工作,就必須要辨別那種以毀滅性力量傳播福音的邪惡遺產:到底是怎樣的神學幽靈還在當地社群徘徊?尤其是哪些具有毀滅性力量的內容?基督的福音必須從這種破壞個人及其親屬關係的傳播方式中解放出來。

改革的工作識別出一種想像,這種想像同時熟悉全球的趨勢,以及形塑當前基督信仰於在地文化中的轉折。當代基督神學有兩種解釋基督信仰與周圍文化、世界之關係的方法。第一種方法是以基督信仰對抗這個世界。在這種觀點中,信仰創造了一個所謂「新造的人」(參見〈哥林多後書〉五章十七節),而在基督裡新造的人與他所處的世界是對立的。這種主宰一切的神學,擇一種把信仰與世界之間的二分法觀點——或者用路德的神學術語來說,世界被二元劃分成審判罪惡的律法,以及拯救的福音。信仰將依據上帝的審判來決定世界的命運,並且宣告將基督裡的新生命與世界上的舊存在斷開。由此出發,改革的目的就是斷開基督社群與世界之間的明確行動。

第二種方法則建立信仰與世上互惠的關係。這種神學立場認為,信仰總是且不可避免地與世上產生辯證性、對話性的連結,信仰被世界形塑,就像它也形塑世界一樣。所以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完全斷開」。這種改革工作,是要分辨推動福音傳播時的世俗層面,同時批評那些壓迫福音或使福音立場退讓的事物。在我看來,第二種方法更誠實地面對了在傳播福音的過程中必然產生的世俗層面。神學,就像任何知識實踐一樣,也代表著與其他學科相似的知識和真理的價值觀。像是佈道時提到的當地流行藝人、科技、音響設備等等,都表明了教會和文化兩者之間的重疊性。改革工作正在以第二種方法進行中。當世俗的權勢有可能掩蓋過福音時,必須保持警惕、防微杜漸,這就是神學思維延續辯證傳統的一個重要部分。

在改革工作中,另外特別重要的是能辨別那些影響基督信仰想像的性別、性以及種族議題。這是當今北美的「熱點」問題,因為這些內容被全球基督信仰想像所納入,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流傳。因此,全球基督信仰想像也承繼了那些在前近代歐洲及其遙遠的殖民地,已被質疑過的性別/性和種族問題。正如美國威利.詹姆斯.詹寧斯(Willie James Jennings)等黑人神學家所指出的,基督信仰在地理大發現和殖民主義時期的影響下,最重要的核心問題就是「身作為人」到底代表了什麼。如何將擁有其他非基督信仰的種族也視為「人」?他們和歐洲白人之間又如何區分?這些問題使得種族被具體化為主要的分類工具。和歐洲文化和基督信仰中承繼的父權觀念一起,傳播到非歐洲社群的基督信仰想像也受到這些「有問題」的分類之影響。這些遺留加上我前述提到的兩種神學方法的影響和形塑,導致了在地基督社群之間的衝突。改革工作必須從歷史和神學的角度,思考信仰該如何駕馭所謂的「文化」。接著要瞭解,福音該如何使基督徒擺脫世俗的性別/性取向和種族限制,如何以在基督裡的自由為基礎,重新想像這些問題。

因此,改革工作要分析那些繼受的基督信仰想像,及其伴隨而至的歷史和神學,特別是這些神學藉由信仰和文化、教會和世界傳播時。我在本書中進行的特殊修正工作,是呈現二十世紀初期德國新教傳統的獨特遺產,在神學上是如何傾向反猶太主義和反天主教主義,以及如何與民族主義、甚至與法西斯主義連成一線。宗教發展當然不可避免地會與政治連結,因為人類生活在社會制度中,也藉由社會制度而存在。神學工作必須分析這種連結,並思考出方法減少政教連結後的破壞性後果。不同文化和政治環境中的教會改革,會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目的,來駕馭宗教/政治兩者之間的連結。這當中的關鍵是正在進行的神學工作,必須注意福音如何吸引政治資本,並確認它是否有益於福音的傳播,或者它是否導致福音被世俗的財富和權勢中所控制。

從十六世紀的新教改革中承繼下來的那份對改革的主要關懷,是傳揚在基督裡賜下真正自由的福音。基督所賜的福音的自由,是世界需要的,也是還未實現的。這正是恩賜的意義!正如《原子科學家公報》(Bulletin of Atomic Scientists)的世界末日時鐘所顯示的,對於一個危機中接近「夜半」的世界來說,這是拯救的信息。在這急迫的時分,改革的希望就是福音將啟發我們創造性地思考:從創造出美麗而具有多樣性之生命的造物主看來身而為人的意義是什麼?屬於基督的一切在世上歎息的意義又代表了什麼?(〈羅馬書〉八章二十二節)。

完整版azw3:

You need to be logged in to view the rest of the content. 请 . Not a Member? 加入会员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