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书展2024见闻录:国际书区彻底消失,都爱北上消费,谁会留港买书?

本文章抓取自RSS,版权归源站点所有。

查看原文:香港书展2024见闻录:国际书区彻底消失,都爱北上消费,谁会留港买书?

2024年7月19日,香港书展,“蓝蓝的天”出版社展出区家麟的书籍《最后的信仰》

香港书展每年在盛夏气候最不稳定的日子举办,仿佛书展七天,几可涵盖香港全年天气状况:潮湿而多雨,时有台风侵袭。至于疫后书展,内地游客消费力不比昔日,香港数波移民潮又影响渐见,紧接著零售业与饮食业遭遇低潮,而港人北上消费正在兴头上,昔日支撑香港书展的读者,可会在这七天内留港,帮衬一场关于“书”的“盛事”吗?

今届香港书展,是自2021起继续连结“香港运动消闲博览”及“零食世界”一起,合共香港贸易发展局口中“三大盛事”,于同日开幕,贸发局言“七日展期吸引760家展商参与”。其中书展以“影视文学”为年度主题。7月17日首日,不少读者一如往年守候门外,期望成为首个闯入书展的读者。去年首批冲入者,买的是流行作家林咏琛的浪漫爱情小说,大会为读者特地安排了长胶带,防止闯入会场再破冲门纪录。今届也见胶带,又有入口处不停循环播放“请勿奔跑”,只是保安员这个防止读者冲动急跑的举措,却似乎只是成功拦截了读者人次的上升。

在书籍展览元素中追加其他各式展览,至今竟连食品和运动用品,都可与书展同在,环观华文地区其他书展,不知有无可以像香港书展这样,连行山用品都可买到。

2024年7月17日,香港书展以“影视文学”为年度主题,并展出一些电影的场景模型

职员充读者,业界士气低落书展前两日,书商生意似乎均不如预期,进场读者疏落。读者在FB“全港店舖消息(开张/执笠)关注组”群组上载照片(执笠,意“结业”),想说生意冷清得“拍苍蝇”,而客观环境就是冷清得一只苍蝇都看不见。

笔者走进一些书摊,以为身边翻书的是读者,看到挂著职员证才知原来只是职员。四周宁静得像走进公共图书馆。较多读者围观和排队的,都是有作者坐镇的书摊。职员也好似读者,清静得可以围住一个又一个书塔看书。贸发局近年报告书展人流过百万,每摊位收租港币2万多,不少书商被吓得一额汗。

有不方便透露姓名和机构的书商工作者分享,首两天销售是历年书展最坏的,整体士气低落。看贸发局“首两日以正价入场可享再进场优惠”的措施,首两天生意不稳,似都在主办方意料之内?笔者再问几个书摊负责人,说香港书展首两天场面冷清实则已成新常态。以笔者观察香港书展多年,那些首日逼爆(挤破)玻璃的神话式纪录,早成历史。

最冷清的是多个摆放领导人著作的摊位,一系列白色专著,不但没人光顾也没有人打卡。吊诡的是,过往只由大陆出版社提供这种陈设,今年也有香港“民间”单位效仿,规模不减官方。

比较台北国际书展通常将首日设为专业人士日,供书业同工首先进场,来访人次不高,但胜在同业互济互助,必有捧书的出版界和文化界人物撑场,为书业打气;至次日方才让公众人士进场。而香港书展历年对象都以公众人士为主,昔日年度作家活动与展览在首两三天尚可吸引读者来访,如首年(2010)开创“年度作家”推广活动时,曾在旧翼特设展厅展出刘以鬯作品。相形之下,今年却是三楼通道旁海景位布置了AI互动装置,根据读者外貌,提供影视作品人物造型的AI照像,令读者化身电影角色。

近年香港书展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摊位空置现象。今年连同“运动消闲博览”和“零食世界”也只有760个参展商,比去年少了20个。只是去年因为空置单位随处可见,满场可谓“空虚感”,今年明明更少参展商,却由“世界文化艺术廊”填满。这说的是在主场馆HALL 1大片净地,one bite design studio策划的展览,以17个关键字连结20个不同的香港电影场景,在现场AI装置中,五套电影给来访者更改剧本,创作属于自己的电影场景,当中包括不久前高票房电影中的九龙城寨模型,成为多人拍照打卡处。

相比之下,最冷清的是多个摆放领导人著作的摊位,一系列白色专著,未免令人想起早前香港政府系列户外艺术“盛事”的风格,不但没人光顾也没有人打卡,甚至远远见到就绕道而走。吊诡的是,过往只由大陆出版社提供这种陈设,今年也有香港“民间”单位效仿,规模不减官方。

台湾来的出版社摊位依旧缩水,只占了全场不到十分一的空间。尽管如此,拥挤程度却远远超过香港和大陆摊位,台版书尤其在内地客人视野内,属物以稀为贵。

谁与书同在?食品和运动用品大陆品牌农夫山泉与香港消费者委员会事件,是近日香港新闻风眼。笔者来到消委会摊位,其唯一出版物便是创刊近半世纪的《选择》月刊,最近一期为瓶装水评分,内地农夫山泉被指溴酸盐含量达欧盟上限,该厂商向消委会发出律师信要求澄清和致歉,香港消委会道歉,却引发网民对消委会持续多年的公信力民望之争议。现场所见一向低调的消委会,因今年风波为摊位带来不少关注。由于《选择》月刊早前已公布转为免费网上版,消委会便以逾期杂志,自地面叠起足有半人高的“书墙”著人免费索取,宛似一种建筑风貌,也像是用历年港人心中对日常消费用品建立的自信心与公信力筑起的。

You need to be logged in to view the rest of the content. 请 . Not a Member? 加入会员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