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的练习:焦虑型依恋

依恋的练习

相信你已经完成了第一章关于依恋的测验。如果其中第二部分测验的得分把你归类为焦虑型依恋者,请不要着急,本章将带领你深入学习“焦虑”这一主题,了解其背后的含义,以及你可以为此做些什么。你的得分越高,你就越有可能借由焦虑型行为或心理,表达你对某段人际关系的不安全感。你可以通过辨认与焦虑型依恋相关的特征,借助本章的知识和练习,了解焦虑在人际关系中的体现(无论这种焦虑体现在你自己身上,还是你的伙伴身上)。因此,学习本章之后,你会逐渐接纳自己,包容他人,锻炼社交技能,改善人际关系,培养稳固、牢靠的安全感。

焦虑型依恋的特征

依恋理论关注亲密关系中的双方如何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安全感。你在依恋测验中的不安全感得分越高,就越难对亲密关系产生持续的安全感和信任,你的焦虑倾向也越有可能对你的亲密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你的不安全感得分很低,那么通常来说,即使你的焦虑型得分很高,你的焦虑倾向也很少会对你的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具有焦虑型依恋的人,通常有如下表现。·

对自己所关心的人极其慷慨和体贴。

·能很敏感地察觉自己关心之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变化,担心自己会被抛弃。

·倾向于向自己关心的人倾诉感受。

·倾向于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归咎于他人(如“是你让我变成这样的”“是你逼我这样想的”)。

焦虑型依恋者最大的恐惧便是被自己所关心的人抛弃。在交往过程中,即使有什么非常细微,细微到旁人根本注意不到的东西触发了这种恐惧,他们也会非常惶恐。他们可能并不吝啬对自己所关心之人表达需求,尤其是情感方面的需求,但他们沟通的方式却可能把那些能够给他们提供支持的人越推越远。随后,无助和绝望之感几乎接踵而至,以至于在对方做出反应之前,他们便会“先发制人”地表达对对方的失望。很多时候,即使焦虑型依恋者自身正处于迫切需要帮助的处境,他们寻求支持的方式也总是会轻而易举地令人厌恶或惊恐。

我从事心理咨询已有多年,我在职业生涯中也遇到过一些焦虑型依恋者。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焦虑型依恋者都有哪些典型表现。为保护来访者的个人隐私,我将本书收录的案例中所有人物的可识别性细节特征都进行了模糊处理或更改。

阿莎20岁出头,发现自己的生活陷入了怪圈:每次交到一个好朋友并逐渐与对方变得亲近后,对方往往会在几年内和她分道扬镳,其原因无非是她的坏脾气或是她的嫉妒心——因为她总觉得那个朋友交往了其他朋友,或与旁人分享了兴趣爱好,而不是她。

诺拉的丈夫达米安是一名消防员,工作起来要轮48小时的班。达米安在家的时候,夫妻俩相处得非常好,但他不在家时,诺拉总会感到不安和沮丧。她时不时给丈夫发短信,问他在做什么,有没有想自己,什么时候回家。如果达米安没有在几分钟内回短信,诺拉的焦虑就会加剧。

布鲁诺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他刚结束一段混乱又令人焦虑的感情,就开始和别人约会。在以往的感情关系里,对方刚开始向他示好,他便不自觉地一下子进入“全力以赴”的状态,不惜为对方付出自己的一切,但这样反而会使对方不敢承受,继而逃之夭夭。经过反思,他逐渐担忧起来,告诫自己“不要重蹈覆辙”,并开始塑造一个充满激情、富有表现力的自己。

记住,依恋类型在一个人身上会以一种谱系形式表现出来,许多不安全型依恋者会在不同的交往对象面前、不同的时间段内,分别表现出焦虑和回避两种模式。在本章中,你可能还会看到生活中一些重要人物的影子,比如你的父母、前任或现任恋人等。

自我感知

下面的内容和练习旨在帮助你识别自己在与人交往时的焦虑倾向。不妨摒弃指责或批评的念头,抱着一种对自己和自己所处人际关系进行探究的态度,带着问题和好奇心阅读。保持开放和包容是自我认知的最好方式,它让我们了解自己身上那些曾被忽略的信息,激励自己改掉不利于自己的行为模式。

焦虑型依恋是什么样的感觉

焦虑型依恋者通常有着相似的经历。在阅读本章时,请思考一下:书中的描述与你在人际关系中的经历有哪些共同点。有一两个方面跟你的情况不那么吻合也没关系。

如果你发现有些方面跟自己几乎完全一样,也不必担心,至少现在你知道自己并不孤单,知道这世上有很多比你情况还糟糕的人也在努力,这或许可以给你带来些许慰藉。下面这些描述在焦虑型依恋者的行为模式中非常常见。

如果你有焦虑型依恋,你可能会倾向于依恋或依赖他人,尤其是处在恋爱关系中时:有一个特别的人愿意聆听你的倾诉,与你相互扶持;对方的存在让你备感安心。你或许会期望你的理想伴侣能够精准地读懂你,深入你内心深处。因此,对你来说,在一段新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对方能够真正地理解你,也只有真正理解你的人才可能与你建立长久、稳固的关系。反之,如果对方并没有像你期待的那样体贴你、照顾你,或者总无法精准地理解你,你就不太想将这段关系继续下去。

一旦你认定了某个人,这往往会成为麻烦的开始。这个人或许一开始看起来很有希望成为能够照顾你、理解你的伙伴,但你迟早会发现,对方时不时也会漏掉节拍,比如没有注意到你的情绪细节,忘了在节日时送你礼物,或者因其他事情分心而忽略了你……这样的事发生得越多,你便越在意,并逐渐强化一个观点:人心难测,看起来很在意你的人,其实并没有那么在意。从小你就一遍一遍地在心里排练这一流程,时刻提醒自己,想依赖某人时会发生什么。你内心有一个声音:“我需要他们,但他们最终还是会让我失望。”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