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南角力中的新秩序:遼金元史

十至十三世紀之間,契丹、女真、蒙古等族相繼於中國北方建國,並開始向外擴張。隨後,南方的漢族社稷遭受波及,漢人的國家──尤其是宋朝──面對北方的衝擊及進逼,最終在西元1279年被完全征服,中國歷史由此進入了下一個階段。

南方的漢人起初極力抗拒這些侵略,但在這三個北族國家的努力下,被統治的漢人逐漸認同了他們。另一方面,在統治過部分或全部的中國之後,這三個北族國家也有了類近中國王朝的表現,並在日後被視為中國朝代的一部分。

遼、金、元雖然先後相承,然而三國的疆域與轄內百姓各有樣貌。儘管三國皆統治漢地,但遼朝僅得幽燕,金朝已轄漢人半壁天下,元朝則是混合漢人世界的南北。在國內漢人的數量,遼約占全國人口半數以上,金、元則多過北族人口的十倍以上。三國的人地格局落差如此大,統治上也因應各自環境而有獨特的表現。

本書試圖彙整學術界的研究所得,以北族的視角切入,利用三國本身的紀錄、「外人」的描述、考古的資料,勾勒出遼、金、元三國歷史的基本面貌。

初步的印象

十至十三世紀之間,契丹、女真、蒙古等族相繼於中國北方建國,開始向外擴張。隨後,南方的漢人世界遭受波及。漢人的國家——尤其是宋朝——面對著北方的挑戰,短期來看是一波波的衝擊,長期來看則是持續的進逼,終於在西元一二七九年被完全征服。蒙古的征服宋朝,傳統觀點中是北族國家首次全面入主漢人世界,傅斯年在〈中國歷史分期之研究〉一文中便指出,宋朝滅亡後,中國「全為胡虜之運,雖其間明代光復故物,而為運終不長矣」,中國歷史進入了下一個階段。最初,南方的漢人極力抗拒這些侵略,試圖否定北方族群入主中原的資格,但在這三個北族國家的努力下,被統治的漢人也逐漸認同了他們。另一方面,在曾經統治過部分或全部的中國之後,這三個北族國家深受中國影響,他們將有類近中國王朝的表現,有了「大遼」、「大金」、「大元」等中國風格的國號,並在日後被視為中國朝代的一部分,「遼朝」、「金朝」、「元朝」因此得名。

本書將介紹遼、金、元三國的發展及其時代。在此之前,先說明本書的介紹重點與遼、金、元這三國的基本樣貌。首先,雖然以遼、金、元這三國的歷史為敘述範圍,然而為了解釋他們的建國歷程,本書將會追溯他們的開國族群,也就是契丹、女真、蒙古三族的早期活動。只是因為仍以三國而非三族的歷史為主,本書便未繼續說明這三族於其國滅亡後的活動,如女真、蒙古在明代的發展等。此外,「大元」國號乃是西元一二七一年由忽必烈汗所建,此前蒙古本以成吉思汗所建的「大蒙古國」(Yeke Mongghol Ulus)之名為號,學界常以「蒙元」合稱這兩個階段的蒙古統治時期,因此本書也將連同介紹大蒙古國時代的史事。

再者,本書屬於中國史的系列叢書之一,敘述重點乃為中國歷史,此一角度既使遼、金、元的歷史可被視為中國歷史的「時代」,也使本書對於部分距離中國歷史較遠的三國活動,例如遼國後人在中亞的復興,以及大蒙古國在中亞、西亞、歐俄等地的統治等情形,便無法描述過多。這種取捨既是結合叢書體例的規劃,也凸顯出這三國與中國漢人王朝之間的差異。

最後,遼、金、元雖然先後相承,可是這三國的疆域與轄內百姓實是各有樣貌,不少各國當時的歷史現象其實是透過不同的人地條件而展現。例如疆域,如以極盛時期來看,遼朝的東西統治範圍約是今日的中國東北地區到蒙古共和國西緣之間,金朝則是從日本海沿岸到中國內蒙古自治區之間。至於北、南界,兩國的北界一向模糊,南界則較清楚,其中遼朝已達中國河北、山西的北部,金朝則以秦嶺、淮河與宋為鄰。整體而言,金朝疆域的位置比起遼朝更往東、南兩方偏移。關於元朝,其前身的大蒙古國在蒙哥汗的統治期間,西界已達歐俄草原與西亞,東、南兩界則與金朝略同。到了元朝,其西界大幅退縮,南界則大幅推進,實際統治之處已近今日中國,西、南界遂與今日中國相當,而東界如果算入設立征東行省的高麗,或許還能推得更遠。

在這種疆域形勢下,雖然三國皆能統治漢地,但遼朝僅得幽燕,金朝已轄漢人半壁江山,元朝則是混一漢人世界的南北。雖然皆有北方經營,但金朝一直無法有效控制蒙古草原,遼朝與元朝不僅可以,還能自本族原居地一路往西推進,而元朝前身的大蒙古國甚至能將統治範圍延伸至草原以外的西方世界。這種疆域形勢的差別所造成的影響不言可喻。百姓部分,三國的人口規模相去甚遠,估計在極盛期間,遼朝約有九百萬人,金朝約有五千六百萬人,元朝則可能達到九千萬人。又在疆域形勢的影響下,三國所轄百姓的族屬成分與各族人口比例也有差異。這些現象提醒我們,即便這三國有著一些類近的特徵,時代相承下似可一體看待,但當三國的人地格局落差如此之大時,各國將有許多因應各自環境而生的獨特表現,貌同而因果有別的情形也是不少,討論時便需謹慎斟酌。

共同的特徵

但若將視野拉高,還是可以看到一些三國歷史的共相,這也是許多討論能將此三國視為一組論述對象,將其歷史視為一個階段的原因。雖然歷史共相的歸納容易造就一些刻板印象,卻不能放棄,畢竟這是探究長期變化趨勢的線索,而歷史也需要從宏觀到微觀而層次各異的理解。稍後簡單整合一下這三國的歷史,先說明遼、金、元的共相及異於其他時代或政權的特徵,作為深入介紹的基礎。

即便被視為中國的朝代,遼、金、元這三個北族國家的樣貌終究與一般認識的漢人國家有著相當的差距。這些差距大致可以歸納出以下數點:第一,北族國家的統治者,其族屬皆非漢人,均是來自北亞;第二,當這些政權擴張到本族以外的地區,三國的開國族群,即「統治族群」,其數量將少於被征服的族群,即所謂的「被統治族群」,此時的國家將呈現出「少數統治」(minority rule)的形態;第三,為了延續少數統治並維護統治族群的利益,國家政策將有特別考量,族群分際的強調會是施政原則;第四,少數統治的局面,加上征服過程中的衝突經驗,北族國家將會致力保持武力的優勢,統治手段因而相對殘暴,軍事管理風格強烈;第五,統治族群雖然強勢,被統治族群卻是多數,加上被征服地區的文化常能比本族文化更能協助在地管理,也有部分內容能在全國的範疇中具備更好的統治效能,國家遂難專尊本族,兼容並蓄的文化政策甚是顯目;第六,在百姓治理的場合中,既是北方長期以來的政治傳統,也為了安撫被統治族群,北族國家相對尊重被統治地區的習慣做法,願意維持各地社會原有的權力秩序,以「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為原則所設定的地方管理措施因此普遍。就初步印象所見,我們可以很快地分辨出他們與傳統漢人王朝的不同。

這三國又與早期中國歷史的一些北族國家不同。對於遼、金、元,也包含十一世紀建國的夏,不少宋人常以「胡虜」、「夷狄」等語詞統稱他們。這種說法呈現了華夷區隔,也使遼、金、元看來就與更早之前的匈奴、柔然、突厥、回鶻等北族國家一般。不過,已有部分宋人察覺到了這些「夷狄」的新特性,擔心這種一體涵蓋的說法會輕忽了這些新興「夷狄」的威脅,他們有了新觀點。對此,早在宋初,宋太宗便曾指出「今之玁狁,群眾變詐,與古不同」。類似說法,後代宋臣繼續發揮,富弼(一○○四—一○八三)或為代表。

本书完整epub:

You need to be logged in to view the rest of the content. 请 . Not a Member? 加入会员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