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邊緣的徒然掙扎:冷戰時代滯港及流亡海外的第三勢力滄桑錄

第三勢力運動史料述評:以《自由陣線》週刊為例

民國38年前後,正值國府於大陸挫敗,國命如絲,國家在危如纍卵、風雨飄搖之際,有一部份堅持民主自由的人士,在美國和李宗仁的支持下,雲集於南天一隅,首揭反國、共兩黨大旗,標榜反蔣且反共不作左右袒的一股勢力正在滋長著,這一股力量曾經在五○年代的香港盛極一時,甚囂塵上,喧騰不已,它就是一般人所通稱的「第三勢力」運動。第三勢力運動在當時以張發奎、顧孟餘、張國燾、許崇智、伍憲子、李微塵、童冠賢、邱昌渭等人為首,也曾組織了「自由民主大同盟」和「自由民主戰鬥同盟」兩個主要機構。其後,以青年黨的謝澄平和程思遠、羅夢冊、董時進等人為主的「民主中國座談會」亦加入第三勢力的行列。一時間在香港的第三勢力運動搞的好不熱鬧,而各種以第三勢力為政治訴求的團體也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最多時曾達百餘個。

然未幾,隨著韓戰的爆發、國際情勢的丕變,美國基於防共策略的需要,重拾與台灣的國府修好,在國府的抗議反對及第三勢力自身之內鬨下,美國終究放棄扶植第三勢力的努力。這股在五○年代初期曾想躍躍欲試,大幹一場的第三勢力運動,卒在頓失所倚的情況下,不得不日趨窮途末路而終歸風流雲散。

第三勢力運動雖有如曇花一現的乍起旋滅,在政治上可說是以淒涼悲劇收場,但在宣揚民主反共的言論上,則有一定的貢獻。原因是當時的張發奎、顧孟餘等人,尚能利用美援,糾集了一批文化學術界人士,以言論從事民主反共,闡述第三勢力運動,出版了若干相當不錯的書籍刊物。6專書有民社黨人孫寶毅:《第三勢力必興論》、王厚生:《中國之路》一名《第三勢力與中國前途》、司馬璐:《平民政治》、李微塵:《中國局勢的必然發展》、于平凡(按:即許冠三):《中國民主自由運動史話》等。7刊物較著者如《大道》、《獨立論壇》、《中國之聲》、《再生》、《中聲日報》、《中聲晚報》、《民主與自由》、《主流月刊》、《前途》、《今日半月刊》及《自由陣線》等。8其中尤以《自由陣線》最為重要。《自由陣線》是第三勢力運動刊物中,發行最久、立場最堅定、內容最明確、旗幟最鮮明的喉舌先鋒。是以本文即以《自由陣線》週刊為代表素材,述評第三勢力之理論,兼亦評論第三勢力在中國當代政治挫敗之因素所在。

《自由陣線》週刊簡介

《自由陣線》週刊,創刊於民國38年12月3日,負責人先是左舜生,後為謝澄平。9創刊時初為週刊,中間一度改為半月刊,後又恢復週刊形式。10該刊由民國38年12月問世到民國48年6月停刊止,共發行了40卷6期,時間將屆滿十年,在所有第三勢力刊物中,可說是一支獨秀且絕無僅有的。至於該刊緣起之由來,據熟稔內情的郭士提及:「遠在民國38年李宗仁代總統時代,當時國民政府大勢已去,李宗仁在離國以前,紛紛對有關的政治人物和政治團體,大放交情,拚命拉攏,有的送錢,有的送官,有的送護照,自己則希望去美國取得美援後東山再起。青年黨也就透過總統府邱昌渭的關係(邱早年為青年黨黨員),分到了四萬銀元券,這一筆錢即由謝澄平經手,以團體名義領到,分了一部份給台灣青年黨總部,其餘的便在九龍牛池灣的一個村落,租了一塊地皮,修了一些房屋,作為香港青年黨人的落腳地,也就成為後來『自由出版社』的大本營所在。一方面由於錢的數目太少,粥少僧多,無法分配;一方面也由於青年黨人參政的時間較短,鬥爭意志尚未完全淘汰腐朽,所以便將這一筆錢創辦了『自由陣線』週刊。」

本书完整epun:

You need to be logged in to view the rest of the content. 请 . Not a Member? 加入会员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