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麼荒謬還有人信?揭開你我選擇相信與拒絕相信的心理學

為什麼這麼荒謬還有人信?揭開你我選擇相信與拒絕相信的心理學

人,其實沒有那麼好騙!
宗教神棍真的能讓廣大信眾甘願奉獻一切?
網路謠言真的能輕易操縱鄉民風向?
選擇相信的人不是因為愚昧,而是符合個人最佳利益!
一本破解人們分析與判斷訊息背後的心理機制!

推薦序
一○%的人會相信假新聞,代表九○%的人還是理性的!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菜市場政治學共同創辦人

過去一百多年來社會心理學、政治科學與行為經濟學的發展,就是一套學者們假設人類無所不能與一無是處之間擺盪的歷程。社會心理學發現人們的行為會受到旁邊的人輕易影響;政治科學發現人們對於政治知識顯然不足且處處戴上政黨眼鏡;行為經濟學則揭露人類自以為理性計算利害時,會受到選項的呈現或排列不同而改變計算結果。兩次世界大戰到之後的美蘇冷戰,從經濟危機到假新聞氾濫,一次次世界級的災難,讓學者對於人類的基本思考能力都產生懷疑了。

等等,假如人類真的如此不堪,我們是怎麼活到現在的?

這本書企圖提出一個全新的理論:開放性警覺,來解釋人們看似盲從、實際敏銳的認知能力,這種能力帶領我們走出叢林、建立文明、累積知識。

要創造一個全新理論來解釋千年來人類的行為與迷思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本書取材範圍橫跨數個領域,包括演化生物學、社會心理學、政治科學、行為經濟學、人類學以及語言學等。本書共可粗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建構開放性警覺的理論基礎,第二部分是從不同領域尋找支持的證據,而第三部分,也是本書的重點所在,是透過這個理論來破除過去對於人類盲目的迷思。透過三個部分的相輔相成,作者才能論證自己的理論為何比過去累積的理論更能解釋人類行為。讀者也可以透過這個大架構,把作者飛天遁地信手捻來的各國案例有系統地拼在一起,了解作者在不同地方提到各個案例的目的為何。

開放性警覺的理論基礎,從最基本的溝通開始。萬物都會溝通,人類也會,但是為什麼要溝通?溝通必然是對人類較高效益的,所以才會在演化中勝出。但溝通中,人類可以選擇誠實、也可以選擇說謊,說謊有時候在短期間會更有利,為何不是全人類都說謊?假如知道很多人會說謊,人們幹嘛不放棄溝通,就不會被騙了?因為說謊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人類選擇開放,繼續透過溝通接收資訊,但同時也會警覺資訊來源,會考察資訊來源到底可不可信、也會考量這個資訊對自己的重要性。當資訊越切身相關,人們越會重視資訊的正確性,也越會考量資訊來源過去累積的聲望。

從這個理論出發,作者透過一個又一個的案例說明人類在大多時候仍然是理智的,會輕信那些誇張的鄉野趣譚,很多時候正是因為它們沒有立即切身相關。而歷史上許多著名風吹草偃的案例,例如希特勒的演講、十字軍東征、邪教教主,人們之所以信任,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基於經濟利益或人際網絡資本,並不是真的相信那些內容本身。就算真的有人相信了那些假新聞,但臉書研究發現也只有一○%的美國人在二○一六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轉貼了假新聞。在我們驚訝那一○%轉錄的人時,也該肯定那九○%沒有轉錄的人吧!

從我一名政治學者的角度來看,本書出得及時,可以回答當代學界重要的辯論,並且在學術文獻上有非常充分的掌握,光是筆者較有涉獵的政治學、傳播學與心理學相關文章,作者都有引用到近兩年的最新出版內容,讀者看完本書後不只可以追上學界前沿,也可從註腳以按圖索驥去找到一篇篇最新的學術論文來進一步探索。當然,本書因為橫跨數個領域,所以不可能詳細介紹各個案例研究的取材範圍或統計方法。另一方面,從政治學的角度來看,雖然書中認為會暫時被騙的人不多,但假如這些人正好是讓候選人過半的那一票,那在民主制度下還是會有不小的影響呢。

最後,本書翻譯得非常及時,而翻譯用詞也十分正確且流暢。對於一本原作者是法國人、且內容橫跨數個領域的書來說,要翻譯得不繞口且用詞準確並不容易。出版社與翻譯在此投注的心力值得鼓勵。

前言
借錢搭車的陌生人
──人類真的容易受騙嗎?

有一天從大學走路回家時,一名看似正派的中年男子向我攀談:他是在當地工作的醫生,趕著去辦正事,但是皮夾掉了,無法搭計程車。他急需二十歐元,還給了名片,說我可以撥打上面的電話,秘書很快會把錢匯給我。在對方的哄騙下,我掏出二十歐元,結果根本沒有叫這個名字的醫生,也沒有秘書接電話,我多蠢啊?更諷刺的是,二十年後的今天,我居然還要寫一本主張人類並不容易受騙的書!

如果你認為我很容易受騙,請等等再下結論,因為接下來你會看到有人相信地球是一面被兩百英尺高冰牆包圍的扁圓盤;有人走「《冰與火之歌》(Game of Thrones)註1路線」,相信巫婆會用魔法吹箭毒死他們的牛隻;有人相信當地猶太人殺死小男孩,喝下他們的血做為逾越節儀式;還有人相信民主黨高層在連鎖披薩店經營戀童癖集團;有人相信北韓前領導人金正日能瞬間移動和控制天氣;還有人相信美國前總統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是虔誠的穆斯林。

眼看著透過電視、書籍、廣播、小冊子和社群媒體傳播的所有胡言亂語,最終被一大票人全盤接受,我怎麼能宣稱人類不容易受騙,不會接受所有看見或聽到的訊息呢?

反對隨處可見的盲從輕信讓我成為少數派,從古希臘到二十一世紀的美國,從最革新到最保守的無數學者,對群眾的描述都是「無可救藥、容易受騙」。歷史上大部分思想家會做出這麼殘忍的結論,是基於自己認為觀察到的現象:選民會順從蠱惑人心的煽動者、群眾會跟著嗜血的領導者暴衝、大眾會簇擁有魅力的人。二十世紀中葉,心理實驗更助長這類說法,因為這些實驗顯示參與者會盲目地服從權威,相信人群勝過自己親眼所見的清楚證據。過去幾十年內出現一系列複雜的模型,為人類的容易受騙提出解釋,他們的主張核心是:我們有太多要向他人學習的東西,弄清楚到底向誰學習的任務非常困難,所以會依靠簡單的捷思法(Heuristic),如「跟著多數人」或「跟隨有名望的人」。人們有能力吸收當地文化,儘管這代表在過程中接受某些適應不良做法或錯誤信念,但我們還是將自身成功歸因於此。

本書要指出這些都是錯的,我們不會盲目接受他人告知的事,就算是名人或大多數人告知也一樣;相反地,我們很會判斷該信任誰、該相信什麼,要影響我們其實一點都不容易。

試圖說服大眾,幾乎都輸得一敗塗地

儘管可受暗示性(Suggestibility)在幫助我們從文化環境裡習得技能和建立信念方面可能具有某些優勢,但要成為穩定、持續的狀態,可受暗示性要付出的代價實在太高,會在第二章進一步說明。無差別地接受他人傳達的內容,只有在我們和對方利益一致時才有好處,體內的細胞與蜂巢中的蜜蜂都是例子。就人與人之間的情報交流而言,這種利益一致的情況很少實現,即使孕婦也有理由不信任腹中胎兒發出的化學訊號。還好有一些方法,能讓情報交流就算在敵意最深的關係裡還是可以發揮作用,獵物能說服掠食者不要追牠,但要讓這種情況發生,一定要保證對接收訊號的那方而言,相信這樣的訊號會有較好結果。整體來說,傳達的訊息必須維持真實。人類則是會透過一系列認知機制評估傳達的資訊,判定訊息的真實性,這些機制讓我們接受最有益的訊息(抱持開放),並拒絕最有害的訊息(保持警覺),因此我將這些機制稱為開放警覺性機制(Open Vigilance Mechanism),正是本書的核心思想註2。

很多學者用來佐證人類易受騙的那些「觀察結果」又要怎麼說呢?大多是常見的錯誤想法。第八章和第九章提出的研究,將說明無論是煽動民心的政治人物或廣告商、傳道人或競選團體等試圖說服大眾的人,幾乎必然輸得一敗塗地。中世紀歐洲農夫堅持抗拒基督信仰的戒律,把很多神職人員逼得喪失信心;發送傳單、自動電話拜票等其他競選手段,對總統選舉的淨影響趨近於零;據稱無與倫比的納粹宣傳機器對聽眾幾乎完全沒有影響,以致無法讓德國人喜歡。

純粹的易受騙性會預測要影響人們很容易,但並非如此,不過有時無疑還是會支持一些非常荒謬的觀點。我們必須加以解釋的是「模型」:為什麼有些主張(就算是好的)特別難以讓人接受,但有些觀點(包括那些壞的)卻大受歡迎。

《為什麼這麼荒謬還有人信?揭開你我選擇相信與拒絕相信的心理學》完整epub:

You need to be logged in to view the rest of the content. 请 . Not a Member? 加入会员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