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檢視的生活不值得過:跟著世界哲學家檢視12件重要的事

◆ 台日作者首次跨國合作,以理性思辨與感性澎湃,寫給當今讀者的哲學思考與生命實踐之書
◆ 日本超級暢銷書作家 白取春彥 X 台灣哲學系知名教授 冀劍制,在思維的世界相互激盪,迸出美麗火花
◆ 闡述12位哲學家核心思想,讓讀者體驗其震撼力,勇敢跳脫外界框架,突破自我束縛,在這個世界上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 全書從四個角度切入:1. 探險尋找真理,2. 徹底改變思維,3. 創造生存方式,4. 翻轉對世界的看法
◆ 具體向每位哲學家學習一件事:認識自己(蘇格拉底)、理性(柏拉圖)、幸福(亞里斯多德)、懷疑(笛卡兒)、自我(休莫)、認知(康德)、孤獨(叔本華)、自由(彌爾)、道德(尼采)、語言(索緒爾)、愛(弗洛姆)、行動(沙特)
◆ 每篇最後都由一位作者提問,該篇的作者回答,在兩人的對話中有思想的交流、心靈的互動,以及言語上的妙問妙答
◆ 每篇搭配一幅概念插畫

跟著蘇格拉底檢視「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可以活得更好

蘇格拉底,他是一位在兩千多年前活躍於希臘的哲學家,算是西方哲學最重要的開端。「西方哲學之父」的榮耀給了比他更早的哲學家泰利斯,但以實質影響力來說,蘇格拉底才是真正的哲學之父。他的哲學流傳於世,影響後人,要歸功於把他的學說寫下來的哲學家弟子柏拉圖。

在蘇格拉底的各種想法中,事實上也是在所有我學過的哲學中,對我影響最深的人生智慧,就是他所提倡的「無知之知」,即「知道自己無知的知識」。

然而,這種知識並不容易獲得,因為它跟其他可以簡單用文字承載的知識不同,它無法直接告訴你任何東西,甚至沒有知識內容。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無法將它轉換成一種可以在生活中開闊視野的智慧,它不過是個好聽的哲學名詞,沒有任何價值。也因此,當我在大學時期讀到這個哲學想法時,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甚至隱隱覺得這種說法有些過度謙虛的矯情(明明很有知識卻故意說自己無知),但在日後的潛移默化中,逐漸體會其奧妙。這個影響力,至今未衰,不斷協助我成長,開啟新的視野。

為何蘇格拉底最有智慧?

這個「無知之知」的哲學有個故事源頭。據說有一天,蘇格拉底的一位朋友去神殿占卜

「蘇格拉底是否是最有智慧的人?」占卜結果是:「對!他是最有智慧的人。」這位朋友很高興地去跟蘇格拉底說,但是蘇格拉底很疑惑,因為他覺得自己滿無知的,怎麼會是最有智慧的人呢?於是他開始去拜訪許多當時以豐富知識與辯才聞名的人士,然而這些人都被他問倒了。最後他得出一個結論:「原來神之所以認為我是最有智慧的人,是因為我至少知道自己的無知,而其他人卻連這個都不知道。」
之後,蘇格拉底的許多年輕追隨者,也想知道別人是否具有這種「無知之知」,便依據蘇格拉底的對話方法,到處去質問人各種問題,以及詢問別人是否知道自己的無知。他們特別愛去問那些以豐富知識與辯才著名的人物,因此得罪了很多人,也讓蘇格拉底招來報復的禍害。結果,一群缺乏思考能力、情緒容易被煽動的烏合之眾表決,判處蘇格拉底死刑。這事件也讓他的弟子——柏拉圖,對民主制度感到厭惡。想想今日,民主政治其實仍然有著類似的問題。

有誰覺得自己很無知?

想想看,假設有一天,你在街上遇到有人跑來問你:「你知道自己的無知嗎?」你會怎麼回答呢?

難道你會回答:「對呀!我知道我很無知!」你會這麼說嗎?應該不會吧!誰會這麼說?怎麼可能有人會覺得自己無知呢?再怎麼樣,就算只上過小學,也懂了不少知識!就算沒念過書,也從長輩那裡學到不少東西吧!如果有人回答自己很無知,感覺上應該是很矯情、很虛偽。

蘇格拉底把「無知之知」和「認識自己」放在一起,他認為,認識自己的人便知道自己的無知。然而,如果我們都不知道自己無知,是不是表示我們實際上不認識自己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從我和一個學生的對話談起。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曾經遇見一個有趣的學生,在一門必須繳交期末論文的課程中,這位學生不想寫,而且認為自己有資格不用寫。理由是,他已經得到蘇格拉底的真傳:認識自我,知道自己是很無知的。既然無知,就沒辦法寫論文了,因為寫論文本身就是自以為自己知道些什麼。既然他已經達到「無知」的境界,自然沒什麼東西可寫了。所以,他主張自己不用寫論文,而且還應該得高分。

這位學生的推理聽起來還滿有道理的,也算哲學沒白學吧!但這招用在哲學教授面前就有點班門弄斧了。我那時就問他:「你知道自己叫什麼名字嗎?」

本书完整epub:

You need to be logged in to view the rest of the content. 请 . Not a Member? 加入会员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