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网址: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40704-mainland-bank-control
冻结住的卡:像是一场株连
王筱芸不懂,为何一笔再寻常不过的转帐,会令自己名下的三张银行卡接连遭到冻结。
两个月前,王筱芸从相熟的「代购」处买了些物资,照常把5000元款项汇给对方时,却收到「失败」的消息提示。她没多想,猜测:或许是这张建行(中国建设银行)卡达到了「限额」——中国大陆的银行帐户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依次被赋予不同权限及交易和转帐限额。人们申请和使用最多的「借记卡」,属于权限最高的一类帐户,每日限额从5000到20万不等。
王筱芸换了张农行(中国农业银行)卡继续尝试,她清楚记得,今天并没用它进行交易,但同样的,这次依然没成功。她意识到,或许是出了什么问题。终于,在半小时后,北京反诈中心打来了预警电话:她转帐的银行账户存在诈骗风险,这才导致交易失败。
但新的疑惑跟着来了。
挂了电话,王筱芸莫名不安,她试着在多家网店网购,无一例外,每次还是无法付帐——这次,出问题的,好像不是对面,而是她的卡。王筱芸急忙联系到银行客服,得知,她最早转帐时用的建行卡和农行卡,在刚接到反诈中心的电话时,就已遭到了「司法冻结」,银行无法干预。冻结两张卡的,则是它们各自开户行的所在地:北京和云南的公安局刑侦支队。王筱芸隐约觉得不对劲,接着查询了自己名下的另一张极少用来交易的二类银行卡,发现,这张卡果然也「冻住」了。
王筱芸震惊:只是因为一次并没有完成的转帐,自己名下的银行卡竟全数遭到牵连。在线上交易已很大程度取代现金支付的大陆,银行卡的「冻结」,意味着往后每笔收入和消费都会受限。
隔天,王筱芸依照提示来到就近派出所,接受了一通反诈教育,还签下了一系列承诺书。等到解除风险后,她又和银行客服、两地的反诈中心沟通了一个月,三张卡才陆续解冻。
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无辜遭遇牵连的并不在少数。银行卡被冻结的理由也大同小异:和可疑帐户曾有过资金往来,无论数目多与少。错愕之后,许多人慢慢接受,并彼此安慰:封禁了银行卡的交易,也就杜绝了被骗的可能,「说到底这是国家在保护我们」。
但也有人提出异议。一名来自深圳的网友称,自己平日只在街边买些五元以内的小吃,同样被封了银行卡。一位银行工作人员回覆她,为「响应国家反诈政策」,除了和可疑帐户有交易行为,即使只是小额交易频繁,依然会导致冻结。
早在2022年,张潼潼的银行卡也因「流水」问题接连两次遭到冻结。张潼潼是一家自媒体平台的兼职作者,写稿四年来,她都用同一张卡收稿费,从没出过异常。如果不是某天,编辑发来的消息,说「稿费转不过去了」,她根本不会想到,这张银行卡会因「流水不正常」而被银行识别导致冻卡。想要解冻,就只能去开户行所在地——广东申请。
2022年,中国大陆施行严格的疫情封控政策,地域间流动受到限制,张潼潼当时在北京工作,听到这形式主义的规则脱口而出:「你要不要听听你自己在说什么。」她据理争取,软硬皆施,接着摊牌:「我靠稿费养活自己,你不给我办理我就没有收入来源。」缠斗了数个回合,在张潼潼投诉银行网点后,工作人员终于松口:不必跑去广东,在北京的营业厅就能办理解冻。
但令人震惊的规则还在后面。银行打印出了这张被冻结的银行卡两年来所有的交易流水,接着给了张潼潼一支笔,要求她在这叠挤满了一个个数字的单子上,把每一笔交易都事无巨细地解释清楚,甚至包括——那一笔骑共享单车时支付的1.5元钱。
「这不合理。」她从未做坏事,为何要把自己的隐私一点点扒开给别人看?坐在银行的内部柜台里,张潼潼抗议了一轮又一轮,最终,将解释的金额范围抬高到了100元以上。但这已经是极限了。在工作人员的注视下,她拼命回忆当时的交易场景,挨个写清楚每笔资金的来源和去向。
张潼潼明白,工作人员已经尽可能在规则框架内帮助她办理解封,但那尴尬的感觉,还是在每一寸肌肤上攀爬。最终,在显示银行卡余额为54.14元的证明单据上,张潼潼「屈辱地」签下了她的名字。
工作人员将单据上传给了广东的网点进行异地审核,审核通过后,张潼潼立刻换了张其他银行的一类卡来收稿费。没想到的是,不到半年,新的银行卡又触发了银行的风险监测。
除了线上交易受阻,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着「银行卡似乎越来越难用」的事实。
一名职员换了工作后,来到公司指定的银行办理一类卡,批下来的每日「非柜面转出」限额却只有5000(注:即如当天转出金额超过5000元需前往银行柜台办理),甚至低于工资数额,「办卡还有什么意义呢?」但换了其他银行尝试,也是如此,她清楚记得,两年前办卡时,银行人员毫不犹豫地就给她开到了10万的限额;
传统的柜台取款也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审核。一名工程承包者想在银行取出两万现金用于购买材料,却被工作人员要求去派出所备案,接着解释资金来源和具体用途,以及提交购买合同在内的证据,最后签上一份承诺书,承诺「钱是干净合法的」。
人们慢慢摸索出了一个共识:现在的银行卡,好像被一套检查机制牢牢把控住了,这套检查机制就像一张每个漏孔都无比细密的筛网,每张卡、每个人,无论是否有遭遇诈骗的风险,都会被网罗其中。而这张筛网的内核,则是近年来逐步推进且愈演愈烈的「反诈」系统。
进击的反诈:高代价高回报?
「反诈」全称为「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虽然直到2022年12月,中国才推出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下称「反诈法」),并明确提及由「公安机关牵头负责」,「金融、电信、网信、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履行监管主体责任」。但根据报导,早在2018年,中国就已建立起32个省级反诈中心和316个地市级反诈中心。 2021年,「国家反诈中心」软件和96110全国反诈热线也陆续被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