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怪人(MIT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特別註解版」)

本書以瑪麗.雪萊兩百年前創作的經典小說《科學怪人》為本,搭配專業註解及跨領域的主題式論文,重探本書於科學、倫理、哲學等層面的不朽價值。在寒冷多雨的日內瓦湖畔,維克多.法蘭肯斯坦博士與他違逆自然法則所拼製而成的產物之間,展開了「創造者」與「被造物」的人間驚魂記。這是一則講述「科學傲慢」的終極寓言,瑪麗.雪萊敏銳地意識到當代的科學發展,以文學手法,打造了一個被良善與殺戮的矛盾所撕裂的悲劇人物原型。這部小說通常以文學史觀點帶動討論——值此基因改造、人工智能、生物科研當道的新時代,《科學怪人》更能引起具備科技與工程背景的讀者共鳴。這部由聲譽崇隆的 MIT 出版社所發行的「修訂、評註、論文」紀念版,集結全球研究「科學怪人」主題最頂尖的學界團隊,為經典文本賦予了超越時空、印證當下的二十一世紀新生命。

導讀

楊照(Courant書系選書人)

如何為一本已經有兩百年歷史的書籍慶生?

答案不是想辦法藉機大做宣傳,讓更多過去沒讀過這本經典的人都來讀,而是編輯一個特殊的版本,刻意縮小目標,特別針對一群人,希望他們能因此受吸引,不只來讀這本書,而且以這本書當作討論的基礎、連結來思考現實。也就是不追求更多人來讀,而是追求讓讀的人可以得到更深刻的滿足與體會。

這本有兩百年歷史的書,是全世界最早的科幻小說──瑪麗.雪萊所寫的《科學怪人》。特別選定的對象,是學習理工科、可能以「科學」作為職業與志業的年輕人。希望他們能得到的深刻滿足,不是將這本書當作小說,而是挖掘出內在對待科學的一些恆常、絕不過時的關懷。

這關懷很簡單,也很直接:如果不要製造出「科學怪人」?或更普遍地說:如何避免讓你所從事的科學發明或發現,不是給人類帶來幸福,而是製造災難?這麼簡單、直接的問題,很不幸地,卻似乎在過去兩百年來,並未好好地受到重視,找到穩當的方式,放入大部分社會,包括台灣的科學教育裡。

我們很自然地視科學為一套既成的知識,要求學生盡快學習掌握,並且因為這套知識的歷史累積加上快速擴張,而特別鼓勵學生趕上進度,愈快愈好。接著我們灌注給學生科學進步的信念,期許他們學得了既有的,便該跨前一步,加入新創發明的行列,貢獻於科學知識的增加與更新。

如此的科學教育過程中,沒有時間停下來,更沒有時間從向前看改為向後省視。停下來檢驗一下,科學科技和人的關係究竟是什麼?在科學科技的發展中,是不是有什麼和人發生關係的原則,如何是好如何是壞,還有──如何是對的如何是錯的?向後省視一下,看看到目前為止,科學科技創造了什麼,又毀壞了什麼,在科學所建造的豐碑後面,藏了哪些、多少廢墟?

專科專業劃分的制度,使得學習科學科技的孩子,早早就和人文失去了連結,歷史、哲學、文學被他們看做是不相關的陌生領域,也沒有任何需要去接近、去理解。他們在科學上表現愈傑出,就愈是被鼓勵遠離人文,於是一個可怕的威脅始終如幽靈般盤旋在空中──取得了愈龐大的科學科技突破能力的人,愈是不在意、不思考科學科技會給人類個別或集體帶來的影響,甚至愈是失去了思考、想像的能力。

兩百年前,瑪麗.雪萊在《科學怪人》小說裡就點出了最根本的科學倫理原則。如果科學的重點在於創造出新的事物與現象,那麼科學家就是創造者,他就該為自己所創造出來的事物與現象負責。創造者(Creator)和受造物(Creature)之間的最強烈連結,是責任。無論是未曾認真思考責任便進行創造的人,或是刻意忽略、逃避對於受造物責任的人,都不是合格的科學家,都不應該被允許進行科學研究與創新。

因為他們不去想像在這個世界上多出一個新的事物或現象,會帶來什麼樣的可能後果。他們不關心人,不只是沒有將人的福祉擺在前頭,同時也在忽略中喪失了去同情地與他人連結的能力,這樣的態度不管出現在什麼樣的人身上,都會為自己與別人帶來災難,更何況是有本事藉由科學釋放自然能量的人!

瑪麗.雪萊鮮活地將她的警告訊息置放在巧妙的多重自述中。被創造出來的「怪人」向他的製造者維克多痛切自白遭遇、掙扎與仇恨,維克多又將這些內容以及自己的驚心動魄歷程,作為臨終告白,對在冰原上解救他的船長傾訴。這位前往極地冒險的船長再向家鄉令他思念的姊姊寫信,將他聽到的維克多與「怪人」的糾結故事忠實記載。

如此創造出來的效果,一方面使離奇的經歷都發為第一人稱的剖白,充滿感情的激動敘述有助於讀者放下懷疑,同情地領受故事;另一方面則凸顯了人類本能的需求──我們需要和別人產生關係,需要有別人來聽我們的故事,需要有人在乎我們的死活,作為人,我們必然不斷尋求可以讓我們投注感情、也會回應將感情投注在我們身上的其他人。如此對照出「怪人」的可悲,他被他的製造者維克多無情遺棄了,他的醜陋外貌激發人們最強烈的負面偏見,使得他接近不了任何人,他的孤獨如此耀眼、如此驚人。

不是那神祕的「生命元素」,不是軀體或器官,也不是人的外表,而是社會關係、社會紐帶,決定了人之所以為人。「怪人」渴求成為人,卻一直被剝奪和其他人建立社會關係的機會,於是他胸中燃起對於創造者的仇恨,發而為血腥的報復行為,釀造了悲慘的結局。

用這種方式,瑪麗.雪萊得以將科學與社會、人文在小說中密切結合起來,兩百年後仍然散放著令人難以抗拒的迷魅力量。也因此,兩百年後仍然是最理想的科學教育補充教材。

《科學怪人》在台灣早有多版譯本流傳,但這次放入Courant書系中的這本真的不一樣,不只是翻譯文字不一樣,還多出了不一樣的內容,召喚不一樣的閱讀方式。

這本書的註釋不是附隨的,不是可有可無的增添,而是和後面所列入的論文同樣,是主要的內容。每一條註釋都是由參與此計畫、特別關心人文與科學對話的學者,幾經討論後才特別寫出來的。因而讀這本書的方式,應該將每條註釋隨文詳細閱讀,註釋和本文同等重要,並且可以、應該藉由註釋的引導,形成讀者互動,追尋註釋中提示的觀念、主張,進行討論。

小說文本結束了,閱讀沒有結束,七篇論文是七支手電筒,從不同方向照亮不同角落,幫助讀者自我檢查──我有讀出、讀到這樣的訊息嗎?也推動讀者探究──我有自己的手電筒可以拿來照亮書中其他不一樣的角落嗎?

我們期待這本書在台灣真的能在理工科學生中流傳、閱讀,作為完整科學教育不應被忽略的一環。我們也期待愛讀小說的朋友,藉由這個版本重新認識《科學怪人》,不只是注意其情節緊湊、故事好看,而是能接觸到更深、更廣的生命與環境課題。

原序

達爾文博士註28和德國某些生理學作家認為,這部小說所根據的事件並非完全不可能發生。不過,請別以為我把這樣的想像當真了;我壓根不信。然而,若把它當作虛構作品的基礎,我不認為我只是在編織一連串超自然的恐怖情節。故事裡引人入勝的事件,並沒有一般鬼怪或魔幻故事中的種種缺點。這部小說因為逐漸展開的新奇情節而受人稱許;而且,不論多麼違背自然現象,它為想像力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比訴說任何現存事件之間的普通關係,更能全面且有力地刻劃人類的激情。

因此,我一方面努力保留真實的人性本質,一方面無所顧忌地嘗試為人性進行創新組合。希臘悲劇史詩《伊里亞德》、莎士比亞的《暴風雨》與《仲夏夜之夢》,尤其是彌爾頓的《失樂園》,均遵循這一條法則。而希望透過作品自娛娛人的卑微小說家,可以毫不放肆地為散文體小說賦予一種不拘一格的形式,或者更確切地說,一種創作手法;詩歌的最高典範正是運用了這種手法,為複雜的人性情感留下許許多多細膩的刻劃。

這篇故事的場景來自一次閒聊。事情一開始,一部分是為了好玩,另一部分則權當為了鍛鍊尚未開發的腦力與才情。隨著寫作的進展,其他動機漸漸融入其中。我絕非漠不關心書中情感與角色的道德傾向會對讀者造成什麼影響,不過在這方面,我最在乎的是如何避免當今小說那種萎靡人心的力量,以及如何展現親情的美好和人性中共通的高貴品德。至於根據書中人物以及主角的處境順理成章出現的看法,絕不可被視為我個人固有的信念;同樣的,依據書中內容所做出的合理推斷,也不可當作是對任何一種哲學理論的偏見。

這篇小說也是作者額外感興趣的一部作品,因為故事的起源之地,正巧是書中主要場景所在的壯麗地區。當時陪伴我的,是我永遠無法停止懷念的一群朋友。我在日內瓦近郊度過一八一六年夏天,那個夏季陰冷多雨,每到夜裡,我們總圍坐在熊熊爐火旁,偶爾拿手上恰有的日耳曼鬼故事自娛。這些故事勾起了我們的模仿玩興。我的兩位朋友和我約定,各自根據某種超自然事件寫下一篇故事(他們其中若有人能執筆寫下故事,絕對會比我所能創造的任何作品更受大眾歡迎)。

然而,天氣突然轉晴,我的兩位朋友丟下我去阿爾卑斯山旅行,然後在他們置身的壯麗景色中,把腦中的鬼魅場景忘得一乾二淨。接下來的這篇故事,是唯一一篇從頭到尾寫完的故事註29。


註28:這裡指的是瑪麗的父親威廉.戈德溫的好友,伊拉斯謨斯.達爾文(1731-1802)。他是一位醫生、博物學家、哲學家兼詩人,也是生命單一起源概念的先驅。後世所知的「進化論」,便是他奠定了基礎,後來再由他的孫子查爾斯.達爾文發揚光大。(Jason Scott Robert註)
註29:為了回應挑戰,喬治.戈登.拜倫勛爵當晚寫下受德國鬼故事啟發的吸血鬼故事,不過只寫了第一段。約翰.波里道利(1795-1821)接續這個開頭,寫下了《吸血鬼》(The Vampyre;1819)。這部短篇小說後來又帶給布拉姆.斯托克(Bram Stoker)靈感,後者於一八九七年出版了風靡一時的小說《德古拉》(Dracula)。(Ed Finn註)

完整版《科學怪人(MIT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特別註解版」)》:

You need to be logged in to view the rest of the content. 请 . Not a Member? 加入会员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