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31019-opinion-simplified-chinese-internet-on-israel-palestine-conflict
10月7日,哈马斯在加沙地带发起对以色列的突然袭击(即「阿克萨洪水行动」),随后以色列也在总理内塔尼亚胡宣布下进入紧急状态和战争状态,以国防军更发动「铁剑行动」,誓言报复加沙地带的「恐怖分子」。这并非近年来才出现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较大规模冲突:在以色列持续以拓建犹太人聚居点,抢夺巴人土地的种族隔离政策下,两方几乎也没有和平相处可言。但哈马斯此番发动的突袭,由于其对大量平民造成的伤亡,依然惊动了国际社会和舆论。在中国大陆的社交网络上,随着哈马斯和以色列两方行动进展,以及热点事件带来的反覆拉扯,包括微博在内的诸多社交媒体用户也突然涌入「巴以冲突」的舆论战场,使得这次战事又一次如俄乌战争一般,成为又一面反映国内舆论生态的镜子。
在外交部长王毅表态称以色列近来的行动已经「超越自卫」之前,中国官方依然对此次事态持中立态度,外加中国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方实际上都维持着不同层面的良好关系,这也使得民间舆论一度显得更加多样化。在哈马斯袭击雷姆音乐节,造成平民伤亡之后,以色列驻华使馆的官方微博也迅速向微博网友宣布了紧急事态的发生,同时借助参加音乐节遇袭而不知去向的诺雅·阿伽玛尼(Noa Argamani)的「中以混血」身份,试图在舆论上赢得中国网民的支持。此举结合「哈马斯=ISIS」的说法,也让不少中国网民留言同情和支持以色列——一方面,哈马斯所作所为是证据确凿的恐怖袭击,出于最起码的道德观念,谴责哈马斯是再正常不过的举动;另一方面,比起俄乌战争爆发后不少中国网民对于俄罗斯侵略行为的合理化,普通民众对于巴以双方并无太多了解,也就使得袭击发生后的短时间内,「站队」现象并不显著。
以色列的铁剑行动步步进逼。 13日,以军通知联合国他们将发布「疏散令」,要求110万在加沙的巴勒斯坦人24小时内迁徙到该地区南部以规避军事打击。而到了18日,加沙的一所医院发生爆炸,造成500余人遇难,其中多数是平民、病患以及在医院避难的民众。以色列国防军发布一段录音称是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所为,但巴勒斯坦官员则称是以色列空袭所致,沙特阿拉伯随后也跟进指责以色列袭击医院导致平民伤亡。随着以色列反击的到来,外加哈马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历史恩怨不断被带入舆论场,中文互联网对于此次冲突的讨论也逐渐起了变化,陌生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不断变得更加具体。巴以的「本来面目」在看似变得明朗的同时,却也布满中文互联网对于陌生他者的想象。这种想象背后,也充斥着人们借助巴以问题对自我定位的投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反犹」与「反帝」如何产生合奏,也可以看到国家利益与民族主义间的错位。
犹太人在简中主流舆论场中的位置
2019年,以色列驻联合国大使丹侬(Danny Danon)在联合国发言时,举着《圣经》,声称这份「土地契约」中记载了以色列人对于这块土地千年来的所有权,引发一时议论。在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塑造下,犹太人的身份及其受害者形象,经历了大规模的反犹主义,尤其是纳粹的大屠杀之后,已经变成一种天然的政治正确,并且这种受害者形象也为战后以色列复国及其统治带来了大量便利。但在加沙-以色列冲突再起的当下,中国民众因为无需背负欧美对于犹太人的「愧疚感」,更多地也把目光聚焦在了以色列长期以来对巴勒斯坦人的压迫统治上。
显然,拿出《圣经》、重提反犹主义和纳粹种族屠杀等事实,面对西方时也足以为以色列争取足够的话语权,但在对于这一切无感的中国网友,这一套就不管用了。就以丹侬的「地契说」为例,微博认证为「紫网在线签约专栏作者」的用户后沙月光本尊就表示,要是犹太人的地契能当真,那盘古开天地怎么办?评论区也有网友跟进表示,中国古代《诗经》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诗句,《诗经》的成书年代可是要比《圣经》还早。代表作有《一起来看流星雨》和《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编剧汪海林也在转发相关「地契说」的微博时表示,「居然完全无视山海经」。
犹太人在中文语境中无疑有着两幅面孔,其善于经商、敢于冒险的品质,一度被不少中国人所钦佩,甚至有将同样善于经营的中国温州商人(一说潮汕人)称作「东方犹太人」的说法。流传在中文互联网上的「犹太神话」,也使得以色列这个在「强敌环伺」的中东地区还能大力发展、打造经济奇迹的国度成为不少国人眼中的模范国家。但近年来,随着中美关系紧张,左翼民族主义兴起,中文互联网上也流露出不少反犹情绪,其中之一是延续着西方反犹主义的话语,将犹太人从过往的政商精英面貌转而标签化为狡诈、重商,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的贪婪鬼。在一些立场极端保守的网络平台(例如百度贴吧、虎扑)评论区,拿纳粹屠杀犹太人开玩笑的段子也不在少数,歌手黄安则是在微博公然称犹太人反人类,「早早晚晚元首会被平反」。
谈到以色列,自然不像纳粹大屠杀反映出来的那般软弱、任人宰割,也不是被哈马斯武装分子折磨得时常流血方才无奈回击,相反他们「全民皆兵。」凡此种种关于以色列民族性的深度剖析短视频,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都随处可见。以色列自是短视频里宣称的「狠人狠国」,但此次加沙-以色列冲突发生之后,尽管以色列也的确有平民因为哈马斯的暴行而伤亡,但随着以军的报复打击及其巴勒斯坦民众的死伤消息传出,以色列和犹太人的面貌很快就被固定和简化为一个邪恶的强者。正是以色列和犹太人的贪婪与不择手段让他们成为中东数一数二的发达国家,而所谓「犹太资本」更是一个遍布世界各地的网络,让犹太精英得以把持世界各大国的政商学界,操控巴以冲突中的舆论走向,使得美西方被犹太人牵着鼻子走。换句话说,在一些中国民众眼里,以色列是资本家与阴谋家联手可能带来的一个最坏结果。既然资本家改不了他们剥削成性的一面,那么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巴勒斯坦人的抗争自然是合理的,甚至连带着也让哈马斯的恐怖袭击被逐渐合理化为一种迫不得已的壮举。
随着以色列大规模反击,加上反以反犹的言论高涨,更多证明以色列不是中国的朋友的例证也被一一搬出。前不久以色列议会代表团访问台湾,该国驻台北办事处则发文感谢了蔡英文,此事近来也被重新翻出,成为以国支持「台独」的证明。更有网友贴出以色列在国际议题上「逢中必反」的合订本,包括其在新疆人权问题上与英美等国同站一个阵营,以此为由指责以色列并非对华友好国家。以色列在涉台涉疆问题上的立场,还被不少网民以二战时期中国曾收留庇护犹太难民的历史作为对比,认为中国对犹太人已经足够有善意了,因此也不必再同情或支持以色列这个对华抱有敌意的国家。
另外,犹太人在中文舆论场上的风评转变,也与对美国的立场有极大关联。尽管当年宋鸿兵风靡一时的《货币战争》对于犹太商人和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演绎已经没法哄骗多数中国网民,但犹太精英掌控美西方命脉这套叙事并未就此退散。如今微博还有一个热搜就叫「占美人口3%犹太人操纵七成美国财富」,而在这个话题底下,认证为「微博剪辑视频博主」的文笙Vincent就援引「网友」的说法讽刺称,以色列人应该去找美国要一块地来建国,因为他们在美国「混得好」。以色列人对于回到应许之地的坚持,犹太人流落各地却又在多国扎根并出人头地的事实,在中文互联网上会被一个又一个段子和doge表情包消解,与之一同消解的,还有巴以问题的复杂程度。而这种关于以色列和犹太人的阴谋论最终所导向的就是对美国的敌对立场,不管是从现实政治中两国关系的角度来看,还是所谓犹太人精英对于美国政商学界的「渗透」,以色列背后不可能没有美国的身影。如此一来,中文互联网上对于巴以冲突的「追凶」结果就变成了美国背后捣鬼导致的乱局。
恰好的正义?民族主义者的声援巴勒斯坦叙事
在以色列军队在加沙展开打击报复甚至无差别杀伤普通巴勒斯坦民众之后,中文舆论场对巴勒斯坦的同情和支持声浪也越来越大。这种对巴勒斯坦的声援和对以色列的抨击,甚至也与过往中文社交媒体对塔利班重掌阿富汗政权的舆论走向有趋同性,表现为反帝主义的亚非拉大团结叙事。在中美关系紧张的当下,在这种简化了的世界图景中,被西方夹击的中国自然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伙伴,而巴勒斯坦和阿富汗同样是遭受帝国主义和(美)西方势力干预而变得落后、不自主的弱国:塔利班「赶跑」美国人就很容易被美化为一种人民子弟兵重新当家作主的叙事,而哈马斯射向以色列的火箭弹,则成了被压迫人民的怒吼。甚至在俄乌战争中,这种弱者叙事也颇为吊诡地被套用在了俄罗斯头上,尽管开战前舆论普遍认为俄罗斯将轻松击溃乌克兰,但俄罗斯也被不少中文自媒体描述成受到邪恶的北约东扩影响、不得不主动出手防止自己为他人鱼肉的形象。如此一来,人们在「巴以」问题上的站队,很容易变成爱国与舔美的区分,因为这种弱者反抗的叙事模式,更容易引发国内普通民众的共情。中国民众在为「弱者」发声的同时,往往代入的是自己的立场乃至情感,而那些不同情「弱者」的人,则很有可能立场「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