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时任越南公安部长苏林(Tô Lâm)被提名为新任国家主席,持续数月的政治动荡终于暂告段落。然而5月21日,越南国会突增议程,随后几天内苏林先被免去公安部长职务,然后国会又选定了与苏林关系并不深的陈国祖(Trần Quốc Tỏ)担任代理部长,表明这场罕见的政治大戏仍未落幕。按越共惯例,公安部长应由政治局委员出任,而不能仅由只有中央委员身份的陈国祖出任,这也就意味着下一轮人事变动仍在酝酿之中。
这一轮越南政治动荡,从武文赏(Võ Văn Thưởng)突然被迫辞职开始,但其实早有端倪。
南北斗争,白热化还是不存在?
对越南政治观察的最常见误解之一,是认为至今越共内部仍然存在严重的「南北之争」,并把所有的内部斗争都理解为南北两大派系的争夺,例如这一次就是「苏林代表的北方派全面击溃意图内部演变的南方派」。但是,这一波辞职的王庭惠、武文赏、张氏梅等人,往往都被认为是北方派。北方派既已大权在握,有什么必要自乱阵脚,在十四大之前临时撤换大批人马呢?
的确,越南二战后是劳动党在北方执政,其在南方的活动长期由南方局负责,相对独立。越南统一后南方局完成历史使命,「回归」成为越共内部一部分。统一初期,由于南方局长期独立活动,形成了内部派系,越共内部的确存在南、北两派的路线争议,例如北方的劳动党成员很多都参与过中国革命,所以更亲华,而南方派则更亲苏。特别是在是否要效仿中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等重大政策问题上,两派有严重分歧。
1969年胡志明去世后,南方局的代表人物黎笋(Lê Duẩn)长期担任越共总书记职务,直到他1986年去世后,北方派的长征(Trường Chinh)接任总书记,才一锤定音地确定了越南走上中国式的改革道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南方派都被认为是更保守、更亲苏的派系,而亲华的北方派才是推行革新政策的改革派。
实际上,今天如果还用地理意义上的南北去区分越共官员,已经不够准确。武文赏、阮春福等人都出身在南方,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更倾向于改革。随着越共组织内部统一,经过几届人事组织的重新安排,已经不存在原先以南方局为基础的派系。而在革新之后长期的经济建设过程中,「经济建设为中心」已经成为越共共识。相较于中国,越南的市场体量和经济潜力都更小,融入全球市场后形成的外向型经济,会更依赖外部市场,对于要依赖哪一个外部大市场,当然也出现了不同意见,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改革思路。例如已经被迫辞职的武文赏就是这样一个打通南北背景的新派官员,他生于北方,成长于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