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大名經濟學

戰國時代正如其名,整個日本陷入了戰亂之中。然而,戰爭並不僅僅是個體的武力優勢能夠帶來勝利。最重要的是金錢。從刀劍、盔甲、新式武器、大砲,再到馬匹、輜重、後勤補給的非戰鬥力動員,這一切都需要金錢。如果沒有金錢,戰爭根本無法進行。

因此,戰國大名必須從平時開始,不斷注重增加領內的經濟實力。他們進行治水工程以確保穩定的農作物收成,進行道路建設以促進交通,通過「樂市樂座」政策活絡經濟,開發礦山以獲得金、銀、銅等貴重金屬,並且還開展了當時初次出現的對歐貿易,如西、葡等國。他們採取了各種手段,全力實現「富國強兵」。

應仁之亂為何會爆發?

十五世紀下半葉的大亂「應仁之亂」為何會爆發?包括將軍後繼者的爭鬥、室町幕府中樞的繼承人之爭等,一般都是從當時的政治情勢,特別是權力者的考量出發來尋求原因。這種做法當然沒有錯,但其詳細來龍去脈已經有很多書籍詳述,所以本書想從不同的視角來進行思考,那就是這場大亂和當時的經濟狀況之間有著怎樣的關聯?

當時日本的經濟活動幾乎都是第一級產業(農林水產業),且極度偏向以稻作為中心的農業生產。不只如此,作為日常食用的糧食也完全沒有輸入的痕跡,幾乎是徹底自給自足。

換句話說,當時的日本經濟是受到農業生產效率與收益強烈左右的社會;特別是氣候對這個社會有決定性的影響。既然如此,我們就可以想見長期的氣候變遷對應仁之亂這場大亂的發生,必會產生某種影響。隨著近年來自然科學對氣候變遷的分析不斷進步,當時的氣候也變得日益明朗。按照這種分析,十五世紀的日本其實可以推定正處於嚴峻的寒冷期。喜歡溫暖氣候的稻子在嚴酷的環境下,收成絕對不會好到哪裡去。

再者,即使從短期來看,十五世紀也是個異常氣象頻繁的時代。日本列島各地不只常看到冷害,乾旱也是常見之事。反過來說,因大雨等導致的洪水也經常發生,病蟲害的損失也日益嚴峻。結果許多地域飢荒不斷發生。我們可以這樣想:當時的人口雖有些許增加,但這種增加卻反過來遭到了抑制。

身處在過度嚴苛環境中的人們開始不拘於血緣,而是從地緣上尋求互助,慢慢地聚居起來形成自治的共同體;簡單說,這也是一個建構起「互助」日常生活的時代。再換個說法,就是透過設法活命的民眾智慧,讓人口規模獲得某種程度的維持。日本整體的財富累積陷於停滯、甚至是下滑傾向,很有可能因此激化了伴隨政治權力的奪取的權利競爭(搶椅子遊戲)。應仁之亂或許也可以說是這種狀況的歸結吧!

「自立化」的大趨勢

邁入十五世紀中葉後,由百姓參加、對領主階層展開的武裝起義頻頻發生。他們的要求大多是實施所謂「德政」,也就是免除貸款或欠繳的年貢、歸還抵押的田地等。由於日復一日、毫無長進的所得水準,令他們陷入「債務陷阱」當中,結果連自己僅能賴以餬口的生產都變得相當困難。這些百姓既然是仰賴代代相傳的田地維生,那麼毫無疑問,過去靠這種方式一定足以餬口;但是在這個時代,這樣的做法變得行不通了。

相對之下,當時的權力階級說起來其實也相當的無力。嘉吉元年(一四四一年)爆發播磨、備前、美作守護赤松滿祐暗殺將軍足利義教的事件(嘉吉之亂、嘉吉之變),被評論為「紊亂秩序、下剋上的極致」同時,也嚴重動搖了幕府的基礎。幕府的財政中,守護等每年的定額出資(守護出錢)占了很大的比重;但當背離幕府的守護開始出現後,幕府的收入也變得極端不穩定。

守護出錢並不是作為正式稅收、加以義務化的事物,而是守護為了確保自己在幕府內的地位,以此為手段每年支付的金錢。故此,幕府權力的衰弱,連帶讓守護付款的意願也跟著低落,許多守護拒絕支付這筆經費。結果,透過對守護「善意的強制」建構起來脆弱的幕府財政,在這種情況下遭到摧毀。

本书完整epub:

You need to be logged in to view the rest of the content. 请 . Not a Member? 加入会员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