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对中国极端民族主义:放任还是干预?

中国民族主义崛起是一个长期演化的过程,这里尤其表现为特定群体对美日近乎仇视性的情绪发泄,然而中国社会不仅没有及时阻止这种社会情绪反而助长这一倾向。这种倾向如果走向失控,不仅会冲击中国外交,也将对中国的国家形象构成严重负面影响。如今,社会不应该对民间蓄积的仇日反美极端民族主义言论再进行绥靖和放纵,而应采取切实措施惩治一批散步极端言论的网络“大V”以及煽动仇外和实施极端民族主义的势力,切实维护中国国家形象,着力塑造理性、温和、包容、文明的礼仪之邦形象。

近期发生的一系列涉外悲剧,尽管并非专门针对外国人,但在国内外引发激烈讨论,悲剧带来舆论哗然,并对中国国家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6月10日,吉林北山公园上午发生伤人事件。美国爱荷华州康奈尔学院事后证实,伤者是该校前往北华大学进行合作授课的四名教师,受伤人员包括爱荷华州众议员的弟弟。中国外交部亦证实此事,并透露警方初步判断案件是“偶发事件”。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11日证实袭击外国人事件的真实性,他称,所有伤员已“第一时间被送医,并被妥善救治”。他补充说,警方初步判断此案是“偶发事件”,正在对事件原因进行调查。此后,康奈尔学院校长布兰德透过声明证实,有四名美籍老师在参观中国一处公园时,因发生“严重事件”而受伤。

随后不久,江苏苏州市发生针对日本人的暴力事件。6月24日,苏州市虎丘区塔园路新地中心公交站台上,一名中国男子袭击一对居华日本侨民母子和日本人学校校车上的中国员工。此次袭击造成一人死亡,二人受伤。6月25日中午,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赤松秀一会见苏州市市长吴庆文,就事件提出交涉,要求苏州市尽快向日方公开案件相关信息,并加强对苏州日本人学校周边的警备。吴庆文表示已经要求进一步加强安全防范工作。6月25日下午,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称袭击事件是“偶发事件”,形容全世界都会发生,其称“中国仍是全球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会像保护中国公民一样采取措施保护在华外国人。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称未能证明袭击事件是有意针对日本人,但透露在同年4月,在苏州淮海街曾有一名日本男子被可能是中国人的男子刺中,受袭者颈部受轻伤。这些案例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国内蓄积着某种情绪。

按常识判断,美国人的体表体格存在较高辨识度与区分度;而运送日本孩子的校车其外部特征就更加明显。两件事情由于涉美涉日都存在一定敏感性,引发汹汹舆情,但从这些事发生之后的舆情来看,社会主流是谴责暴力行为的,极端民族主义者毕竟是少数,不是中国社会主流,虽然这些有暴力行为和倾向的人值得警惕,但并没有迹象表明中国主流正在倒向极端民族主义的旋涡。

然而有一些事显得“突兀”。比如,一些高校教授罔顾事实,从激发听众和学生民族主义立意出发,着力塑造中国国内反美、反日主义。比如,上海某知名985大学教授,不顾美国在特定方向的全球领先地位,夸夸其谈,鼓吹中国不存在或优势不明显的项目,作为中国顶级大学教授,因其个人影响力而实现观点的全球传播,一系列鼓吹所带来的听众不止是以亿计,而是以十亿计。由于有影响力的人罔顾事实,这不仅助长民众弱化常识与认知,助长国民盲目自信,推动社会丧失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其违背民众基本观瞻感知的一系列言辞,不仅带来中外舆论指责,也对大学声誉带来负面影响。在民族主义可能达到名利双收的背景下,仇日反美行为就容易形成路径依赖或模仿,比如一些自媒体以发动民众仇日反美为业务核心,甚至以此作为主业起家,成为网红,鼓吹冲突进而获取巨额打赏。近些年,太多消耗中国形象,助长国家冲突的极端民族主义行为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干预,反而成为某些人名利双收的手段。大量的仇日反美喧嚣本质上是民族主义的流量生意,而有一批人已经做的炉火纯青。

目前,国内仇日反美已成为某种低门槛生意经。一系列行为的根源在于中国国内普遍存在的反日和反美宣传,这种宣传包含各种抗日神剧、不顾事实地丑化日本和美国普通民众、夸张美日两国治安乱象等。由于主流媒体包括影视剧均由公权掌控,所以不少民众会误认为是国家在鼓励民族主义。在这一错觉下,民族主义更具群众土壤。

民族主义是中国加速全球化下的主要阻碍,这种短视、毫无理性近乎民粹主义的方式,意在从语言设计和情绪上对特定竞争性国家进行丑化、矮化甚至歪曲,这显然并不符合国际政治的基本逻辑,即政治是以权力以及实力运行,并非依据诅咒和怨恨而转移。民族主义者尤其是极端民族主义者既不能代表国家意志也不能代表理性群体的认知,这些人的一些极端言论与行为,哗众取宠,不仅颠覆国人三观,而且丢人现眼于国际。

对中国而言,目前核心利益依然是延续和平发展的红利,扩大改革开放,获得工业国家对中国市场地位的认同,开放外部市场,延续贸易与投资,提振综合国力。一系列极端民族主义言论和诉诸暴力的方式不仅严重损害中国形象,也不利于输出中国软实力,给全球带来的负面影响确十分明显。中国这部分人缺乏基本的理性修养和国际关系常识,实际上带来国家形象的污损。

You need to be logged in to view the rest of the content. 请 . Not a Member? 加入会员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